menu

寓托法

〔释义〕 这是把作品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思,寄寓托付于某种事物、一定的虚构故事、具有象征意义的细节之中,并不明确说出,或不全部说出的一种表达技法,也称寄托法,散文常有使用。其中有全文寓托和部分寓托两种情况。全文寓托就是通篇文章都不明确寓意,完全由读者去领悟其言外之意。如鲁迅的《秋夜》,通篇没有坦荡地直抒胸臆,而是把深沉的思想感情寓托于具有象征意义的秋夜景象之中,委婉地赞颂了韧性的战斗精神。部分寓托是作品有所寓意,但在行文中或对比,或映衬,或照应,与作品原意或作者本意有所关涉,引导读者去揣摩其味外之味。如茅盾的《黄昏》通篇状写的是黄昏来临之际的景象,其中既有象征,也有寓意,作者深情地赞颂了革命者在黑暗中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顽强精神,同时也用黄昏的话昭示了黑暗过去还会有光明的哲理,把寓托和提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寓托法不管是全文寓托,正是部分寓托,都有象外之象、味外之味,因此就使作品委婉含蓄,容量增加,给作者留下许多想象和思考的余地,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情采韵味和艺术魅力。但是寓托之对象和所寓托之本意既要耐人捉摸,又要使人能够捉摸,如果过分玄虚、不可捉摸也不足取。

〔示例〕 茅盾:《黄昏》

海是深绿色的,说不上光滑;排了队的小浪开正步走,数不清有多少,喊着口令“一,二——一”似的,朝喇叭口的海塘来了。挤到沙塘边,啵嘶!——队伍解散,喷着忿怒的白沫。然而后一排又赶着扑上来了。

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扑着波浪—一点一滴躁怒起来的波浪。

风在掌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像个大眼睛,闪射着金光。满海全是金眼睛,全在跳跃。海塘下空隆空隆地腾起了喊杀。

而这些海的跳跃着的金眼睛重重叠叠一排接一排,一排怒似一排,一排比一排浓溢着血色的赤,连到天边,成为绀红色的一抹。这上头,半轮火红的夕阳!

半边天烧红了,重甸甸地压在夕阳的光头上。

愤怒地挣扎的夕阳似乎在说:

——哦,哦!我已经尽了今天的历史使命,我已经走完了今天的路程了!现在,现在,是我休息的时间了,是我的死期到了!哦,哦!却也是我的新生期快开始了!明天,从海的那一头,我将威武地升起来,给你们光明,给你们温暖,给你们快乐。

呼……呼……

风带着永远不会死的太阳的宣言到全世界。高的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汪洋的太平洋,阴郁的古老的小村落,银的白光冻凝了的都市——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

两点三点的白鸥划破了渐变为赭色的天空。

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

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无数跳跃着的金眼睛摊平为暗绿的大面孔。

远处有悲壮的笳声。

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

不知到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忽然又回来了;这回打着鼓似的:勃仑仑,勃仑仑!不,不单是风,有雷!风挟着雷声。

海又动荡,波浪跳起来,轰!轰!

在夜的海上,大风雨来了!

〔简析〕 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这是一个革命与反革命生死搏斗的年代,全国笼罩着一片白色恐怖,革命似乎处于暂时的低潮,但是许多共产党人和无畏的革命者仍在顽强地、前仆后继地英勇斗争。这就是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所写从表面看是黄昏之际和夜幕降临后海的景象、天的景象、风的景象,实际是寓托着一定的深意,黄昏象征着革命的低潮形势,夜幕象征着反革命势力制造的白色恐怖,风势、雷声象征着革命力量,黄昏的话是对黑暗会过去、光明将来临的比较委婉的说明,通篇文章寓意深刻,但读者又可从中有所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