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作为表情达意的一种方法,它是指文章表面所说意思与实际意思并不一致,文章说的是此意,而实际却另有他意,或另有深意。这种方法往往是以反示正,以近喻远,以浅寄深。运用得好,能使内容蕴藉、含蓄,为读者留下思维空间,令人回味、捉摸,增加无限情趣。但是此与彼一定要有内在联系,让人能理解、把握,如果牵强附会,故弄玄虚,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不会有什么价值。
〔示例〕 (唐)韩愈:《送董邵南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也。董生勉乎哉,吾因之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简析〕 这是一则临别赠言,写的委婉曲折,含蓄蕴藉,既肯定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此去必有合;又劝勉董生审时度势,了解“风俗与化移易”,今不同于古的现实;同时又托董生带话燕赵之士:“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似乎又流露了不同意董生适燕赵之地的意思。一正一反,言此意彼,造成无限开阖,无限变化,董生不当往的意思,已在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