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问结法

〔释义〕 也称问句式结尾,即文章以设问句、反问句或疑问句收束。以问句作结,能启人心智,引发思考,从而深化文章的思想。不过各种问句的作用又有不同。以设问句作结,为自问自答,但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已经为读者留下了思维空间,然后再把读者引导到结论上,取得共识。以反问句作结,意在肯定,通过反诘,使内容得到强调,从而更加突出。以疑问句作结,则是提问求答,使作者与读者处于思想交流之中,显得亲切蕴藉。但是在使用问句作结时一定要适合于整体内容的表达需要,不要故作姿态,人为做作。

〔示例〕 (宋)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殽、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囿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简析〕 这是一篇后记。文章从洛阳的战略地位,天下的治乱、兴衰和洛阳及洛阳园圃的兴废关系,层层论析,说明写作《洛阳名园记》的原因、目的和意义,并从现实出发,告诫方进于朝的公卿大夫不可“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之”,要不忘“天下之治忽”,否则就不能享受到园圃之乐,唐朝的败亡就是教训。文章以设问句作结,既表达了沉痛的感慨之情,又意韵隽永,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导到结论上去,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