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曲径通幽的本意是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逐渐进入幽静的胜境。作为写作的一种技法,是以本义为喻,既指结构的曲折多变,也指表情达意中蜿蜒推进,最终引入佳境,醒明本旨,二者往往结合。曲径通幽法的运用是主客体相结合的反映,也是追求艺术美的具体体现。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有把文章安排的曲折多变,才能真实地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生动地表现人对事物的认识轨迹和感情历程,也才能使文章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听之者悦闻”、“观之者不厌”。但是也不可曲折太多,而使语意繁碎。“曲”一定要有法度,要自然;“幽”要适度,要有无限胜景;并且“曲”要自然地通到“幽”处。
〔示例〕 袁鹰:《姑苏台》
明知道不可能找寻到两千多年前的什么遗迹,却偏要寻根究底,根据一份简单的游览说明去探幽访古,人的心情有时也真怪得可以。
但这回上灵岩山去访寻姑苏台旧址,却也还有点别的企图:想看一看那个不可一世的吴王阖闾和他的继承者夫差,究竟还给人们留下些什么东西。古往今来的暴君霸主,当他们残民以逞、灭绝战败的敌国、霸占人民财富的时候,总是打算为自己的子孙万代开基立业的。他们以为凭借自己的刀枪和酷刑,凭借自己的威力和强权,可以君临一切,使天下人俯首称臣,至少是敢怒而不敢言。有些人也确乎暂时地维持住他的宝座,他的赫赫声威,也确乎暂时地使某些软骨虫慑伏,使不少胆小鬼迷惘。那么,在无情的历史面前,他们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我就是怀着这样的探求走上灵岩山的石径。
你看,山头上这一片荒榛蔓草、败瓦颓垣,不正是姑苏台和吴宫的所在地吗?两千多年前,那个穷奢极欲的统治者,为了经营个人的宫室苑囿,耗尽了多少民脂民膏!据《姑苏志》记载:“以全吴之力,三年聚材,五年而后成,高可望三百里,虽楚章华未足比也。……又于台上别立春宵官,为长夜之饮。作天池以泛青龙舟,舟中盛载妓乐。……作海灵馆、馆娃阁,皆铜沟玉槛,饰以珠玉。”这仅是有关吴官的点滴记载,远不足以窥全貌。苏州故老相传,灵岩山上共有十八景。十八景中,一半以上同吴官有关。例如:灵岩山南麓的采香泾,据说当年吴官宫女就是沿着这条像箭一样直的小溪采撷香草;响屟廊,是吴宫里的一条斜廊,廊下凿空地,铺下一排大缸,上面盖着厚板,吴王命令宫女们列队步糜绕廊,听铮铮的声响取乐;馆娃宫,是吴王夫差的离官,也就是前面说到的“铜沟玉槛”的处所;玩花池,是馆娃宫里专门开出来的一座遵池……
所有这一切,如今还留下些什么呢?
姑苏台,早已泯灭不可寻了;连姑苏山下的夫差庙,也只剩下破烂的荒祠。灵岩山上,一处处名目繁多的遗址,也都只有一个个覆盖着两千多年历史尘埃的旧名字。馆娃宫在哪里?连一根柱、一片瓦都难以寻找了。响屟廊又在哪里?宋人就已经慨叹过:“廊坏空留响屟名”了。玩花池,空有一汪滞水。采香泾倒还依旧,垂杨拂水,丰姿绰约,从灵岩山上朝下望,确实像箭一般笔直地射向太湖。但是,在它的两岸早没有香草,而是人民公社绿油油的土地;也没有采香草的宫女,而是唱着山歌、忙着为明春的小麦追肥的姑娘们。
比起姑苏台和馆娃宫、响屟廊遗址,人们也许对山腰的那座石室更感兴趣些。尽管它被习惯地称作观音洞,而且居然有那么一位观音大士的信徒,在石壁上绘声绘影地大肆宣扬某年某月他曾经亲眼看到观音现出法相,甚至吹牛说,那天在山游览的“中外人士”一起“环拜相前”,但是人们对这种欺世盗名的玩意,并不介意,一笑置之;却宁可相信那古老的传说:这石室正是当年夫差拘禁越王勾践和范蠡君臣的囚室。这个传说并没有多少根据,仅仅是传说而已,它却给人们带来许多遐想,使人从这一丈见方的石室想到许多东西,想到卧薪尝胆的故事。石室里如今供的是观音大士,但是勾践和范蠡的忍辱负重、奋发图强的形象,却宛然如在目前。越国君臣,囚居在这枯寂的斗室里,想到饱经重重忧患的祖国,想到遭受重重灾难的黎民,有什么心情去观赏姑苏台上的花草呢?这一丈见方的石室,又怎能羁禁住越国人民报仇雪耻、扬眉吐气的决心呢?夫差可以凭借自己的几十万大军,毁掉越国宗庙,俘虏越国君臣,却怎么也没有办法征服人民的心!姑苏台早已化为尘土,这石室终究也会颓圮,但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的精神,却是千秋万代,永垂不朽的。
说实话,灵岩的佳处何尝在吴宫旧址?那十八景名目虽多,仔细一看,无非就是那么一回事。但是,夕阳之下,在那些荒台废殿的瓦砾中徜徉一会儿,确乎也还能引起人们神思悠悠,想起那横极一时,穷凶极恶的暴君。且看他东征西伐,妄想做天下的霸主;他以邻为壑,总想叫周围左右的国家都听从他的旨意,匐伏在他的脚下,“诚惶诚恐,死罪死罪”。结果呢?只落得国破家亡、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站在灵岩山巅,望着烟雾迷濛的太湖,望着如织似锦的田野,不由得又一次想起名剧《胆剑篇》里的警句: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
〔简析〕 这是一篇访古游记散文,文章夹叙夹议,把眼前实景和追忆往事交错安排,曲折多变,迤逦委婉,最终把人引入历史结论的佳境胜地,给人以历史的启迪。文章开篇先交代作者姑苏台之行的想法、心情,然后用一句话描绘了灵岩山荒凉破败的现实情景,接着追记了昔日的豪华景象,在“所有这一切,如今还留下些什么呢?”的过渡后,又转入对眼前实景的细致描绘,并由石室联想到震惊古今的春秋吴越之战,赞扬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志图兴的壮举,鞭挞了吴王夫差野心勃勃、穷凶极恶的下场。在内容得到充分表达,感情已经激越的情况下,借用《胆剑篇》的警句做出了结论,整篇文章千回百转,摇曳多姿,终于把读者引导到历史的必然结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