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复叙是将影视中某一画面、镜头、或场景,反复地再现出来,达到突出强调的一种艺术手段。复叙法在影视中具有特殊重要的艺术价值。因为影视中的画面、场景都是以鲜明可感的具体形象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的,它的多次重复出现,对观众感官造成强烈的刺激,产生深刻的心理印象。运用这种手法必须选择典型性、个性化、新颖独特的片断,为达到某种艺术目的,安排重复叙述的时机和次数。
〔示例〕 (民主德国)亨·凯西:《科伦上尉》
影片中有一报贩在街头拐角高声叫卖《西德信使报》的情节,竟在全片重复七次之多。
第一次,阿尔倍特·霍普曼(后来的假上尉)因找不到职业在街上闲逛。他到这个街头拐角处看见一个女郎名叫汉纳劳莱正在报贩那里买报,但找不到零钱。霍普曼凑上去帮她付了报钱。他想借机与汉纳劳莱搭讪。女郎识破了他的不良用心,找出零钱还给了他,匆忙离去。
第二次,霍普曼已经被人误认为是阿尔倍特上尉。他此时应市长邀请赴宴,又来到这个街口。他买了一束鲜花故意在这里等着汉纳劳莱。她果然来了。两人从此相识了。
第三、四次,霍普曼和汉纳劳菜从街口拐角处双双走过,报贩高声叫卖《西德信使报》,叫喊声一次比一次高,两次叫喊的新闻内容大不相同,反映出社会的动荡变化。
第五次,仍在这个街口拐角处。霍普曼和汉纳劳莱这对情侣吵起架来。汉纳劳莱对他的身分产生怀疑,问他到底是什么人?霍普曼无法说出自己是假上尉的隐秘,汉纳劳莱一气之下,悻悻远去。
第六次,假上尉霍普曼在联邦议会演说“成功”,他兴冲冲地又到这个街口拐角处等候汉纳劳莱。他向一个青年借火点烟时,忽见汉纳劳莱来了,他高兴地想迎上去,却见她朝那青年走去,两人挽着手欢快地从他身旁走过。
第七次,仍是街口拐角处。报贩高叫:“卖《西德信使报》!假上尉被判五年徒刑!”汉纳劳莱和那青年走来,买了一份报。她看着报上有霍普曼和那个真上尉阿尔倍特的照片,忧郁地说:“他现在该进监狱了。”那青年说:“但并不因为他是一个战犯,正相反,恰恰因为他不是战犯才进监狱!”二人挽臂远去,报贩的叫卖声阵阵传来:“假上尉被判五年徒刑!……”
〔简析〕 影片编导者选择了街口拐角处,报贩叫卖,霍普曼与汉纳劳莱的关系几经变化等情节片断多次重复,寓意深刻。
这一场景是普通人过往之处,报贩叫喊的每日新闻内容透露着社会的政治动态,霍普曼失业闲逛,无所事事,游荡街头,这里自然是他常到之处。他渴望获得普通人的生活和爱情,然而,非常意外地被误为纳粹党的上尉,他得到了汉纳劳莱的爱情,却因这位女郎憎恨纳粹党徒而与他断绝了关系,他想向她表自自己的身分,却又有难言之隐……最后,无法摆脱被捕判刑的厄运。他是无辜的,却被关进监狱。而真正的战犯,却逍遥法外。那青年在影片结尾点明了这一主题。而这一主题层层深入地揭示,正是这一情节的复叙逐渐加深观众印象的结果。它将社会政治背景与失业人员的命运连接在一起,加深了影片的政治讽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