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内容相同的画面、镜头在银幕或电视上反复出现的手法,叫做反复法。它具有突出强调、着意渲染的作用。它以强化的视觉效果,产生某种意境给人一种“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艺术感受。在影片中,虽是某一画面、镜头的表面形式上的反复,却能体现人物、事件的内在变化,达到深化思想意蕴的效果。可以用物件细节的反复、声音的反复、场景的反复、诗或歌的反复,空镜头的反复、场面调度的反复等等,有的提出某种暗示、象征、隐喻,引人联想;有的贯穿全剧,增强戏剧性效果;有的渲染情绪气氛,让观众“入戏”。不管哪一种反复,都不能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应该创造某种意境,强化影视的视觉效果。
〔示例〕 叶楠:《巴山夜雨》
影片中蒲公英和《蒲公英》版画贯穿全剧,先后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
深夜,秋石躺在船舱里,手中把玩着宋敏生送给他的紫罗兰野菊花。他触物生情,回想起他和柳姑热恋时的情景:山坡,草地,他俩采摘蒲公英,幸福欢愉地吹着。蒲公英的小花在空中飘舞,飘舞……
第二次
也是深夜,秋石仍躺在铺上,他遐想联翩,往事浮现:柳姑拿着画卷来到秋石家,看到刚被查抄的房间里狼藉不堪。
柳姑:“我来跟你在一起。”
秋石吃惊地问:“这个时候?”
柳姑回答:“就是这个时候。”
秋石打开柳姑手中的画卷,画上一个小女孩跪着鼓起小嘴在吹蒲公英。
第三次
小娟子追述着:柳姑病危,躺在病床上,教小娟子唱秋石在狱中用牙膏壳纸片为女儿写的《蒲公英》歌词。在娟子的歌声中,柳姑渐渐闭上了双眼,与世长辞。这时,出现特写:墙上挂着的版画《蒲公英》。
第四次,影片结尾
秋石背着小娟子走上山岗。娟子采了一朵蒲公英尽情地吹着。彩色的蒲公英花像一把把小绒伞在天空中飘舞着,飘舞着……秋石含泪望着,情不自抑……
〔简析〕 蒲公英形象的出现有时以花朵、有时以版画,形式虽不相同,但内容是相同的,表达的情绪和意境也是相通的。第一次蒲公英小伞花飘浮飞舞象征着秋石和柳姑二人淳朴、缠绵的情思互相交流,融合;第二次的《蒲公英》版画,凝重,热烈,表达了柳姑对秋石的爱情真挚、执着,忠贞不渝;第三次《蒲公英》版画的特写,暗示了柳姑临终前对秋石的思念,和对女儿的期望;第四次蒲公英的彩色小伞飞舞飘扬,寄托了秋石对妻子的怀念,表达了自己逃出虎口,找到女儿的激动心情。
蒲公英这一形象反复出现,贯穿全剧,成为连结秋石、柳姑、娟子三人命运的纽带,使人、物、景、情,交相融汇,构成了诗一般的意境,风格朴素、淡雅,而意蕴含蓄、深沉。
画面和镜头的重复,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思想、情感的深化和升华。为此,应选择好时机,创造出反复的情势,才能达到使用反复法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