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求同思维

求同思维法也叫契合法。它是寻求事物间内在同一性的一种思维方法。

当被研究的现象在不同场合中出现时,这些场合中只有某一共同情况存在,因而这一共同情况与被研究对象之间就有一定的同一性。

例如:太阳光中的七色,可以在雨后的彩虹中看到,可以在肥皂泡被太阳照射时看到,还可以在三棱镜中看到。这种现象发生、出现的场合虽然不同,但这些不同的场合中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光线都发生了折射。可见,太阳光线经过折射是出现七色的原因。这就揭示了表象与本质的内部联系。

唐弢的散文《琐忆》记叙了作者与鲁迅先生生前交往期间的一些琐细事情和印象,这些事件和印象是零散的、杂乱的,但作者发现了其中的共同点:“鲁迅先生有两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这一结论,正是求同思维的结果。

使用求同法,可以在对不同事物的比较、辨别中,透过表象而抓住事物内在的共同本质。这种方法用于说明性和议论性文章,表达事物或分析问题时能深入其内部、触及其实质,促使读者和作者一同进行思考。

求同思维方法在写作中的重要指导意义在于:从众多相同、相类的生活现象和原始材料中寻求其内在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从而提炼文章的主题思想,使其具有普遍意义。上述“阳光七色”一例,说明诸种折射现象都反映了太阳光谱的共同特征。人们通常说的“一滴水可见太阳的光辉”也是这个道理。只有运用求同思维从大量生活素材中认识并挖掘出事物的本质,才可能通过“一滴水”概括地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