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通过人物的艺术形象以及人物性格历史所构成的情节体现主题思想,是剧本表达主题的一种方法。剧作者在整个构思和写作过程中,将自己要表达的思想蕴含在一两个人物形象之中,自始至终全力刻画人物,使其丰满、生动、鲜明、突出。剧本的主题思想就体现在这种人物性格及其遭遇、命运之中。
运用这种方法表现主题思想一般是以一两个人物作为全剧的主线,一线到底,根据人物形象所要表达的主题,选择和安排情节,删除分散主题的枝蔓,以达到集中笔墨、突现主题思想的艺术目的。但切忌简单化、概念化。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应该有机统一。
〔示例〕 (巴西)菲格莱德:《伊索》
伊索本是哲学家克桑弗的奴隶,他虽相貌丑陋,却绝顶聪明,善于辞令,善讲寓言。克桑弗的妻子克列娅年青美丽,倍受宠爱,但她不甘心丈夫把自己视为一份财产,限制她的自由。她渴望找到一个理想的情人,获得真正的爱情。然而,她对自己深爱着的雅典卫队长阿格诺托斯大失所望,于是含愤出走。克桑弗失掉了妻子很伤心,求助于伊索,答应他只要找回妻子,就给他自由。伊索巧施妙计找回了克列娅,但克桑弗自食其言,仍不给他任何自由。伊索渴望自由的愿望落空了,十分悲伤。但克列娅却爱上了他,要求与他逃跑,去寻求自由。伊索坚决拒绝了。克桑弗与阿格诺托斯喝酒打赌,狂言能把海水喝干,阿格诺托斯逼他以全部家产、奴隶作赌注。克桑弗面临倾家荡产的困境,又向伊索求助。伊索教给他说,只要阿格诺托斯能把海里的河水分出来,他就把海水喝干。结果,克桑弗胜利了。群众得知伊索解救了克桑弗的危难,纷纷要求给伊索以自由,克桑弗在群情逼迫之下,无可奈何,不得不给伊索以自由。伊索背着行囊走了。但不久,伊索因在宙斯神庙里讲寓言,得罪了祭司。祭司在他行囊里放了一件金器,诬陷他偷了庙里的东西。按照法律只要伊索承认是克桑弗的奴隶,就由主人来惩罚;要是自由人,就得治罪,判处投身悬崖致死。克桑弗想拯救他,继续收他作奴隶,但伊索坚决拒绝。克列娅也愿意承担偷窃金器的罪名,同样遭到伊索的拒绝。于是,伊索一手拿着金器,一手拿着自由的证件,为了自由,勇敢地走向悬崖。
〔简析〕 《伊索》一剧的主题思想是:真正的人宁愿为自由而死,决不愿做奴隶而生。剧中伊索的性格、行动,乃至最终的命运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充分体现这一主题。这是用人物形象体现主题的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