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锁闭式结构

〔释义〕 在极短的时间、极少的场景里,以尽可能少的人物,将事件发展接近高潮、矛盾冲突处于危机的阶段展现在舞台上,这就是锁闭式的结构。这种结构舍去了事件的全过程,只截取其中紧张、激烈的片断构成全剧情节。这就需要对事件的前因、人物关系的渊源随着剧情发展加以回顾和补叙,所以又称这种结构为回顾式结构。这种结构方式在危机处开场,剧情集中紧凑,进戏快,戏剧性强;人物一出场就卷入激烈的冲突之中,外部动作与内心活动紧密结合,便于刻画人物性格,而且人物少,利于集中笔墨,写深写透。但运用这种结构方式,需将往事的回顾、人物关系的介绍与现在剧情的进展自然、巧妙地结合起来,在人物行动中回顾,在剧情发展中交代,而这些回顾和交代又必须推动情节继续不断地向前发展。这就需要高度的技巧,否则,单纯的回顾或交代,会阻碍剧情进展,舞台就会沉闷、停滞。这是戏剧创作中最忌讳的。此外,这种结构场景变换少,反映生活范围窄,容易单调贫乏,这就需要剧作者具有高超的艺术概括能力,能筛选最典型的题材,截取最精彩的片断,达到一滴水映出大千世界的艺术效果。

〔示例〕 (希腊)克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忒拜城降临瘟疫。原因是先前的国王拉伊俄斯被人杀害了,天神示意忒拜人必须严惩凶手,才能解救灾难。俄狄浦斯作为忒拜国王决心追查此案。

俄狄浦斯王请求忒拜城的先知忒瑞西阿斯查出凶手,拯救城邦。忒瑞西阿斯不肯道破此案的秘密,国王因此责备他对城邦不忠,脾气太坏。忒瑞西阿斯说了句双关语,暗示国王和他母亲的特殊关系。国王误认为这个先知者就是杀死先王的凶手。先知者在气愤之下破口说出:你国王就是杀人的凶手,你要捉拿的正是你自己!你将变成瞎子、乞丐……

俄狄浦斯王又控告王后的哥哥克瑞翁与忒瑞西阿斯合谋陷害他,企图夺取王位。二人争吵十分激烈。国王要把克瑞翁处死。王后伊俄卡斯忒出来劝解。克瑞翁发誓,他没有谋害国王。国王放了他。

国王告诉王后说,忒瑞西阿斯和克瑞翁诬陷他杀死了先王拉伊俄斯。王后劝他不要相信。并告诉他,拉伊俄斯是在一个三岔路口被一伙外邦的强盗杀死的,她自己的婴儿出生不到三天就抛到荒山里去了。俄狄浦斯听了这话,内心不安,魂飞魄散。他想到他曾在三岔路口杀死过一伙人,听说杀人地点也在佛西斯境内,拉伊俄斯的长相、年龄和他杀的人一模一样;当时的四个侍从被杀掉三个逃回一个。他不禁大吃一惊:他怀疑杀死忒拜先王拉伊俄斯的凶手可能真是自己!俄狄浦斯急于召见那个逃回来的侍从。王后告诉他,那侍从已经恳求离开城市到草原去牧羊了。

从科林斯来了一个送信人,说明了真相。伊俄卡斯忒得知内情,发现俄狄浦斯竟是她抛到荒山里的亲生儿子,悲痛欲绝,决定自尽。俄狄浦斯更加疑心,继续寻根究底,找来了拉伊俄斯的侍从,结果真相大白。他果真是杀父娶母的罪人。这时,传来伊俄卡斯忒自缢身亡的消息,俄狄浦斯感到自己罪孽深重,摘下既是母亲又是妻子的伊俄卡斯忒袍子上的两只金别针,刺瞎了自己的眼睛。并请求将自己扔到忒拜城境外去。

〔简析〕 这个故事的全过程本来是:三十年前,神示警告忒拜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生下的儿子将来会杀父娶母。国王和王后为了避免神示的噩运,在俄狄浦斯出生后三天,就派人把婴儿抛到荒山里了。可是牧羊人救起婴儿,带他到科林斯去,被科林斯王拉伊俄斯收为养子。俄狄浦斯长大后,得知神示的预言,害怕自己犯下杀养父娶养母的罪过(他以为养父母即是亲生父母),便悄悄离开了科林斯国只身出走。想不到在路上遇见一伙人,争吵动手,结果杀死了主人和三个侍从。这主人就是自己的生父忒拜王。俄狄浦斯无目的地游荡,来到了忒拜城。这时,有人面狮身的怪兽残害忒拜百姓,俄狄浦斯勇敢地除掉了怪兽。因忒拜王被杀了,忒拜人便拥立俄狄浦斯为王,并娶了前王的王后为妻,这正是他的生母伊俄卡斯忒。神的预言应验了。最后,真相大白,俄狄浦斯悔恨万分,刺瞎了自己的双眼,他母亲也悲愤地自缢而死。对于这样一个故事,剧作家并没有从头写起,而是从俄狄浦斯已经杀死生父当上忒拜王,娶了生母,在追查杀死前王凶手,接近真相大白时写起。这正是故事接近高潮、结局的时刻,也是人物内心斗争、感情激荡,与命运抗争的最尖锐、最剧烈的时刻,同时,又是表现人在与命运的冲突、斗争中展示顽强意志、英雄精神的极好时机。剧中将三十多年的往事,在眼前的冲突中回叙出来,更加强了戏剧情境的复杂性和尖锐性。应该指出的是,古希腊悲剧在运用锁闭式结构中,多用歌队、送信人或旁白等局外人来回叙往事,显得与剧中人物冲突相游离。在现代剧中,这些回叙、交代都由剧中人物随着剧情进展自然地介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