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动态性反映

〔释义〕 动态性反映是新闻写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它是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着力描绘报道对象某一特色鲜明、精采感人的运动变化状态或所蕴含的活力。人类社会是丰富多采且变化无穷的,新闻作为现实生活的动态画,同样需要像其它文章作品那样生动传神地再现新闻事实的原貌。以精当的文句把所报道事物的形象、特征、情态、变化活灵活现地传达给读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曾经写道,新闻写作要表现,不要陈述。陈述,是按照一定条理作静态叙述,只要把事情说得清楚明白即可,表现则是再现所要报道的事实。前者容易造成平直呆板,一览无余,而后者写法较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新闻写作中恰当地展开动态性反映的方法,能使报道具有形象感、立体感和现场感,对读者更具感染力。

新闻作品中的动态性反映可以是点染景物、描绘场面、渲染气氛、刻画行动、表现心灵,写作中运用动态性反映的表现手法应注意:

一要善于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事物的发展、矛盾冲突、场景的变化等,有意识地使用这些能展示客观变化状态的动态性材料。

二要化静为动,调动多种表现方法使本来静止不动的或看似静态的事物“动”起来。

三要注意选用精当、生动、给人以现场感、动作感的词语,务求使被表现的事物栩栩如生,鲜亮活脱,境界全出。

〔示例〕 《“活着的黄继光”杨朝芬》(1979年2月3日《解放军报》)

……

小杨手拿爆破筒,迅速跃起,一会儿侧身跃进,一会儿匍匐前进,很快接近了敌堡,将爆破筒塞了进去。当他正要拉火时,敌人把爆破筒推了出来。小杨以大无畏勇敢精神,立即又把爆破筒推了进去,敌人又猛然把它推了出来。眼看部队向入侵之敌发起冲击的时间就要到了,小杨怀着对侵略者的高度仇恨,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迅速拣起爆破筒先拉了火,然后把这个嗤嗤冒烟的爆破筒使劲地第三次塞进了暗堡。在爆炸的瞬间,他闪电般地往下一滚,只听一声巨响,地堡飞上了天。

……

〔简析〕 这是其中一段生动的行动描写,作者将杨朝芬三次将爆破筒塞入敌堡,那股勇敢顽强的劲头活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在这里所作的不是静态式的干巴巴的叙述,而是借助当事人的眼睛,描写的完全是杨朝芬炸敌堡的具体行动,并且选用一连串的动词——“跃起”、“跃进”、“匍匐”、“拿”、“塞”、“拉”、“推”、“拣”、“滚”、“飞”等来表现杨朝芬炸敌堡的行动,正是通过这些行动描写,加强了新闻的现场感,突出了杨朝芬的革命英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