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报道角度指的是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寻找、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新颖的着眼点、切入点或侧重点,以便更好地将事实的新闻价值发掘和显示出来。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都是立体多彩的,其内涵无限丰富,形态变化万千,从不同的角度剖视,常常景况迥异,感应深浅、强弱悬殊。由此便产生了新闻报道的角度问题。
记者要想准确、深刻而强有力地反映新闻事实、揭示其蕴意并使报道能紧扣读者的心弦,选择好报道角度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我国的新闻报道,通常情况下总要遵循一定时期的宣传口径,并围绕一定的中心工作,报道方向、主题和内容难免会大同小异。特别是一些需要反复宣传或多方报道的主题或题材,如果在写法上千篇一律,如法炮制,势必令读者生厌。而另辟蹊径,选择一个新巧的角度去观察和表现新闻事实,不仅可以避免一般化、大致雷同的毛病,而且能更充分、更生动、更准确、更深刻地反映出其本来面貌和本质特征,使所报道的事实给读者以新鲜之感,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示例一〕 穆青、陆拂为、廖由滨:《为了周总理的嘱托……》(1978年3月14日《人民日报》)(从略)
〔简析〕 新闻报道中一个新巧角度的选择是建立在记者高视纵观和全面了解新闻事实,准确深入地认识和把握其本质和特点的基础上。《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这篇通讯的前身是一篇报道吴吉昌坚持运用辩证法种植棉花的通讯,从这一角度表现吴吉昌的事迹和精神,虽也十分感人,但读后总觉得和报道其他优秀科技人员攻克技术堡垒的内容无多大差异。穆青在研阅此稿时,直觉到其中还有一些更有价值、更深层的东西还未被挖掘出来。在进一步的采访调查中他们终于探求到:吴吉昌在“四人帮”及其爪牙的残酷迫害折磨下之所以一息尚存、植棉不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在吴吉昌的生命中矗立着一根强大的精神支柱。这个精神支柱就是:为了完成周总理的嘱托,“啥也别想挡住俺”。抓住这一点,通讯便从这一角度确立和表现了主题,题目也改成了《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角度一变,报道便从一般意义上的写攻关遭遇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种为着崇高使命的实现,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执着的献身精神。
这一角度对凝炼主题,显示新闻价值起了决定性作用,深刻反映出现实斗争中的重大问题和人物身上最有时代意义的思想特点,增强了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教育意义。
〔示例二〕 郭玲春:《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1984年11月28日《光明日报》)
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三百五十余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为被报道的新闻人物。这些常年活跃于社会各阶层,反映人民群众的成就、愿望和呼声的新闻群英荟萃北京,参加建国三十五年来首次举行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
出席大会的代表被誉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新闻战线上有卓越成就的优秀分子”。当同行向他们投以敬羡的目光时,前来祝贺的中宣部副部长郁文对他们以及整个新闻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加强知识修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争取成为“名家”。思路锐敏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体味着这一番讲话的深意,有的记录下讲话要点。一位与会者对记者说:“讲得深刻,很有针对性。”
……
〔简析〕 对这次会议开幕的报道,大部分新闻单位的记者选的都是老角度、大同小异。如“建国以来第一次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11月28日在京开幕”,“11月28日,来自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新闻战线上的三百多名优秀代表,在北京欢聚一堂,参加建国以来首次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等等。而郭玲春同志却选了另一个非常新颖的角度:“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三百五十多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为被报道的新闻人物。”作者从这个角度来写,突出了新闻的精采之点,突破了一般导语写作的老套路。
新闻写作中,如何引用领导人的讲话,也是一种艺术。目前,一般会议新闻中引用领导人讲话,大都是××说,××指出,××又说,××再次强调指出……,均是按次序写的。郭玲春同志却是出手不凡,摆脱了一般化的写法,采用了新颖的表现角度。如消息主体部分写道:“出席大会的代表被誉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新闻战线上有卓越成就的优秀分子’。当同行向他们投以敬羡的目光时,前来祝贺的中宣部副部长郁文对他们以及整个新闻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争取成为‘名家’。”这种写法表明郭玲春写作时,是非常注意事物内在逻辑发展的程序与读者视觉形象的角度的,因而能收到较好的报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