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搜集信息

〔释义〕 搜集信息既包括新闻工作者采集大千世界中新近发生和出现的信息,也包括他们平时的资料积累。

新闻机构的基本职能是为公众源源不断地提供数量多、质量好、时效强的各种信息。新闻记者作为传递信息的使者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想点子、找门路、挖掘信息源,以最快的速度汇集尽可能多的新鲜有用的信息材料,满足公众要求获取更多信息的需求。作为舆论机关的触角、新闻工作者只有破万卷书、行万里路、识万种人,才是新闻敏感、新闻信息取用不竭的源泉。

搜集信息的工作不仅贯穿在新闻采访的全过程,而且需要长期积累。记者常用的方法有:

第一,从新闻中找新闻。报刊资料是各类信息的集散体,特别是近年来,许多报刊先后开辟了信息专栏,新闻工作者可利用新闻机构各类报刊资料齐全和先进的现代化检索手段等优势,迅速采摘其中对本报读者范围适用的新闻信息。

第二,积极深入客观实际,对所报道的战线、行业加强调研工作,变局外人为局内人,眼尖、腿快、手勤、嘴勤,及时抓取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搜集信息的主渠道。

第三,对特定的采访对象可以通过查阅工作总结、报表、简报、地方志、厂史、校史、会议记录、群众来信、表扬稿、批评稿、发言稿等,尽量多地了解和收集一些与采访对象有关的新闻背景材料和已经刊载过的报道材料。尽量通过家人、熟人、单位、组织、有联系的业务部门,熟悉一下自己的采访对象。

第四,从各地通讯员和投稿者那里收集各类信息。

第五,设置不同的专门笔记本。如:记录采访所得,记录党的方针政策,记录相关的背景材料。笔记本要及时整理,编上页码,写出目录、索引,便于随时查找。也可采用活页的采访本,使用到一定的时间后,按类分开装订成册,便于使用。

第六,写采访日记。在采访活动后的进一步思考基础上把其中最重要的、最深刻的感触记下来,不断积累。

第七,剪报。把自己感兴趣的和自己业务内容可以发生关系的消息、文章或作品,分类剪贴,编出目录索引。

第八,卡片摘录。把有用的数据、材料、阅读提要,摘记在卡片上,注明出处、版本、作者等,加以分类整理。

〔示例〕 穆青、陆拂为、廖由滨:《为了周总理的嘱托……》(1978年3月14日《人民日报》)

这篇通讯表现了吴吉昌为了完成周总理的嘱托,身遭“四人帮”及其爪牙的残酷迫害,无私无畏、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和“啥也别想挡住俺”的执着的坚强的革命意志。

作者搜集并选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典型材料:“文革”初期,在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下,吴吉昌不顾个人病重,坚持完成周总理交给的任务;吴吉昌同志被专政期间,不忘周总理的嘱托,坚持棉花高产试验;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吴吉昌克服困难、茹苦含辛地进行棉花“早育复栽”的试验,受到“四人帮”爪牙的诬陷迫害,但得到周总理的关怀、支持;吴吉昌试验“双杆棉”获得成功并得到推广,受到周总理的鼓励;周总理逝世,吴吉昌悲痛万分,“四人帮”被粉碎后,吴吉吕为了完成周总理的嘱托,又试验成功“多杆两层”新型的棉花。

〔简析〕 1978年,著名记者穆青等人到山西省闻喜县采访植棉模范吴吉昌的先进事迹。他们一到县委,就立即开始了寻找和搜集有关吴吉昌的事迹材料。县委通讯干事为他们找来了二十多份当地报纸登载的有关吴吉昌的报道和县委对吴吉昌植棉经验的总结材料。据此,他们并不满足,要求把油印的、复写的、没有发表的有关吴吉昌事迹、情况的各种材料全部找来。这些材料摞在一起,足有两尺厚。当时,那位通讯干事觉得很难理解,为什么采访前要搜集查阅那么多材料呢?可是,当他陪同穆青等记者来到吴吉昌家采访时,听到他们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线索,使这位几年来一直非常注意采写吴吉昌事迹的通讯干事,也感到很新鲜,受到很大的启发。事后,他深有感触地说:“看到这些老记者写成的报道,一些小标题,一些好情节,都是从那堆纷乱庞杂的材料里发掘出来的……”

成功的报道,来自尽可能多地搜集和掌握材料,这是进行采访和写作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