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语言分寸

〔释义〕 语言分寸指的是新闻用语的准确性问题。用语准确是新闻语言最基本的、且不容含糊的一个重要原则。新闻应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需要对报道对象的种种复杂情况作深入细致的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便是选用恰当、确切的词语对事实的性质、状态、程度、空间、时间等作合乎实际的、恰如其分的叙述、描写。将事实的本来面目真实无误地呈现给公众。古人说:“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其梗塞。”对新闻写作来说,这就更为显得重要。新闻写作中随意使用一些含混、模棱的字眼和笼统、抽象的语句,不加把握地夸大或缩小,难免不把事实写得走了样,比如,在一些报道某一成绩、成果或先进经验、事迹的文章中常常出现“最”、“极”等表示高于其他或达到顶点的意思的程度副词,而实际所取得的成绩、成果等远还未达到“无比的好”的程度,只是相对的“好”而已,尤其是在报道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时候,一些记者滥用溢美之词,脱离了事实的客观程度。谢觉哉同志曾严肃批评过这种做法。他针对报纸上一篇表扬佛山市的报道中“大街小巷没有一口痰”的说法,指出,此话讲得太绝对了,恐怕也难做到。建议改写为“大街小巷很难看见一口痰”。新闻的力量在于真实,只有运用准确的语言作真实的报道,新闻才能真正为公众所接受。

新闻语言要做到准确,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新闻用语力求从实际出发,做到合乎科学,切忌含混、笼统、抽象,要清楚、明确、具体。如:尽量不要用“不久以前”、“长期以来”、“最近”、“目前”等比较含混的字眼来代替可以表明的确切时间;尽量不要用“许多”“难以数计”、“一部分”、“极少”、“广大群众”、“多数”等比较笼统的语句表达代替可以表明的具体数量;尽量不用“大概”、“差不多”、“也许”、“可能”等模棱两可的语句来代替可以具体表明的程度;尽量不要用“公而忘私”、“勇于奉献”、“工作积极”、“埋头苦干”、“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等概念化的语言来代替那些有形可感、有物可托的本来面貌。

第二,写作中选词用字,要分析和明确客观事物的具体境况,准确把握词语的确切含义方能运用得贴切。例如,有一篇报道广州救捞公司派出救助拖轮抢救巴拿马“摩萨”号货船难友的报道,其中写道:“排水量为7000吨的‘摩萨’号共有26位船员,……由于助航仪器失灵,又碰上强风,船舶偏离航线,触礁遇难。”文中所述“遇难”二字其实是“遇险”,一字之差,传递的信息便失之大体。

〔示例一〕 胡乔木1980年11月曾修改了新华社记者采写的《北京车站爆炸事件经公安机关查明是一起反革命破坏案件》一稿。这条消息第二段的末尾,原稿写的是:

近年来,由于他(指罪犯)个入主义恶性膨胀,对现实不满,以致发展到与人民为敌,走上犯罪道路,蓄意制造了这起爆炸事件。

这段文字改为:

近年来,由于他的一些个人要求没有得到实现,心怀不满,以致发展到甘心与人民为敌,蓄意制造了这起凶恶的爆炸事件。

〔简析〕 修改稿和原稿比在选词用句方面明显的确切了,也符合实际情况。原稿写“个人主义恶性膨胀”,显得抽象,不好捉摸。改为“他的一些个人要求没有得到实现”,用语便具体得多,也切合实际。原稿中“对现实不满”,语义范围较大,容易引起人们对罪犯作案的动机进行无端猜测,改为“心怀不满”就准确得多,针对性也比较明显了。

〔示例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2日新华社长江前线电)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简析〕 同是说国民党军队的抵抗,一用“甚为微弱”,一用“较为顽强”准确地表述实际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