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衬字句是指句中加进了某些起衬托作用的字或词的句子。“衬字”的特点是在句中不表示实在意义,只表示某种语气,或只起句式上的结构作用。
加“衬字”的目的和原因很多:或出于表达上的需要,使语气顺当、自然,更符合语言的节奏;或出于演唱上的需要,使句式有所变化,更富于感染力;或出于塑造人物的需要,使语句更能突出人物性格。衬字可以用在句头、句腰、句尾,不受字数限制。
〔示例〕 高元钧:(山东快书)《武松打虎》
……
武松说: “给我切五斤牛肉!多拿好酒!”
(白)“是!”
酒家切了五斤好牛肉,
又把两碗好酒忙摆上。
这武松端起这碗喝了个净,
端起那碗喝了个光:
(白)“啊!好酒!拿酒来!”
……
〔简析〕 “这武松端起这碗喝了个净,端起那碗喝了个光”,其中的“这”虽是代词,但在这里并没有指代作用,只是加强语气,表示强调,所以是衬字;“了个”不表任何意义,在这里只起结构作用,也是衬字。
这些衬字,一方面可以使语气更顺当、更自然,演唱起来更流畅;另一方面使句式有所变化,有利于突出武松的豪爽性格。
在这两句的前面是这样两句:
酒家 切了 五斤 好牛肉,
又把 两碗 好酒 忙摆上。
这是两个陈述句。一般都使用“平口”演唱,语气舒缓,节奏平稳。下面紧接着两句便是描写武松喝酒的,如果这后两句仍然采用那种四平八稳的板式来演唱,不仅会给人一种句式少变,板式平淡的感觉,而且也难以突出武松那种豪爽的性格。加进了衬字,情况就不同了。
这 武松 端起 这碗 喝了个净,
端起 那碗 喝了个光。
头一句由于加进了“这”,采用了“闪板”开头。既有别于前两句的“顶板”开头,在板式上有所变化,又从音节和音量上突出了武松。两句中的“喝了个”用的是“赶板”,属于“俏口”。听起来有一种流畅、轻巧、俏皮的感觉,更主要的是它能把武松那种喝酒的气魄,动作的粗犷,性格的豪放等特点,充分地显示出来。
如果去掉这些衬字,这两个句子便成了下面这样:
武松端起这碗喝净,
端起那碗喝光。
一个是八字双尾句,一个是六字双尾句,不仅唱起来困难,听起来也不舒服,至于人物塑造和艺术感染力更谈不到了。两相比较,“衬字”的作用就十分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