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于听觉,用象声词如实地描摹客体的声音,这种修辞手法叫象声。
象声法的作用在于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如:鲁迅《药》中,“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一个是牺牲了的革命者的母亲,一个是吃过人血馒头的病故者的母亲,两人同时上坟,不期而遇,在踏上归途之际,忽然听得乌鸦的“哑——”这么一声,当时环境的阴森、可怖,随着这一声“哑”,顿时展现于读者眼前,使人感受到一种彻骨的悲凉,对于了解文章深刻的主题又多了几分情致。
象声法的作用还在于揭示人物心理,突出人物性格,如鲁迅《故乡》中,杨二嫂的一句话:“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叫声突然大叫起来。”开始讲话之前,先来个怪叫“哈!”这阴阳怪气的叫声显示出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农村落后贫穷、人民麻木不仁的现实,令读者深深体会到作者著文的深意。
由上述两例可知,象声法即运用象声词唤起人们听觉神经的感受,以使文章达到逼真自然,生动形象,有利于加深读者对主题的理解。
象声法多用于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的写作中,能烘托气氛,使人产生耳闻其声、心领神会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