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号召激励收尾法

〔释义〕 在结尾部分使用一些号召、鼓舞、激励的词句,表示坚定的决心和坚强的信念,达到鼓舞斗志,唤起群众,号召和激励大家向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的目的。在会议纪要、决议和一些讲话稿中,常常使用这种结尾方法。恰当地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起到鼓舞激励作用。但是,如果缺乏真情实感,只有一些空泛的口号,那就会适得其反,不但不能起到鼓舞激励作用,而且会使人感到装腔作势,影响文章的效果。

〔示例〕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结尾

同志们,有了三次革命经验的中国共产党,我坚决相信,我们是能够完成我们的伟大政治任务的。

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不久就要诞生了,让我们迎接这个伟大的日子吧!”

〔简析〕 毛泽东同志的这篇重要讲话是在1945年4月抗日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发表的。在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之后,如何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篇讲话全面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号召全党团结起来,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所以结尾部分采用号召激励收尾法是十分恰当的。这个结尾又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表示坚定的信念,坚信中国共产党能够完成面临的伟大政治任务。这一信念不是空的,是有三次革命的经验做基础的,是在前文分析形势、回顾历史的基础上得出来的。第二层是号召全党为了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这几句话写得满怀激情,气势磅礴,而又生动精炼,具有很强的号召力。第三层是鼓舞斗志。新中国的诞生已为时不远,这是不可阻挡的,是历史的必然。这个结尾与正文紧密衔接,感情真挚充沛,如江河奔腾,势不可当,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和号召力,是使用号召激励收尾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