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这是一种先写某人某事,而后或影射、表现另外的人或事,或说明某种事理的散文写作技法。这种写法或者能增强内容的含蓄性、蕴藉性,或者能增强事理的形象性、深刻性,写出的文章往往融形象与事理为一体,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耐人寻味,令人揣摩。但是借用的对象和所要表现、影射的对象必须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不能把毫无瓜葛的两方面内容牵强附会地联系在一起,否则就不会达到以他山之石来攻本山之玉的目的。
〔示例〕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予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简析〕 这是一则游记,又是一篇哲理文,作者把记游和说理交融在一起,成为一篇有景、有情、有理、有趣的优美散文。文章先记游,笔墨集中在游后洞。后洞深且寒,“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四人拥火而入,火尚明,力尚足,因有人不想再进,只好在不足好游者所到十分之一的地方而返回,虽然责备了欲出者,但作者终因跟随他人而出,为不能进入洞之深处尽情享受而悔恨。文章由此引发出议论,阐述了为学之道,指出为学有如进山洞,必须有志、有力,又有物以相之,而其中根本的因素是有志。有志者再险、再远、再深也能到达,即使一时还不能达到目的,只要“尽吾志”,也“可以无悔矣”。显然,作者是借游华山洞,而发挥、阐述治学的道理。通篇文章或叙事,或铨解,或摹写,或道故,意之所至,笔亦随之,借影之法运用得自然、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