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视角转换

〔释义〕 指作者在写人叙事的过程中立足点、观察点或着眼点的转换。是小说写作中叙述的特殊技法之一。

根据“视角”的不同分类,“视角的转换”也有不同的形式。其中一是正面视角和侧面视角的转换。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正面刻画潦倒后的于勒的形象和由船长介绍于勒的遭遇这种角度的转换。二是第一人称视角、第二人称视角和全知视角的转换。如鲁迅《祝福》首尾是第一人称视角、中间叙述祥林嫂半生经历用全知视角。三是对于同一叙述对象观察者的转换。如《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中写府中不同人物眼中的林黛玉这种视角的转换。四是对叙述对象本身观察时具体着眼点的转换。其中又有历史的、现实的;正面的、反面的;行为的、语言的、心理的、形象的等等的转换。如鲁迅的《故乡》中对闰土和杨二嫂过去和现在的形象和精神面貌的表现上的转换。五是从不同的具体方位上观察和表现对象这种本来意义上的视角的转换。如王愿坚《普通劳动者》中写将军“抬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个年轻的战士”一段和“抬着土走的时候将军望着小李的背影”一段,即这种转换。六是比喻或象征意义上的视角的转换,即包含着赞扬、肯定意味和包含着批评、否定意味以及一般无所谓肯定、否定意味的视角的转换。如鲁迅《一件小事》中一般地写车夫和后来说“须仰视才见”来表现车夫高大形象和对车夫赞美之情的“视角”的转换。

视角的转换有助于多侧面、多角度地表现人物或事物,增加人物、事物的形象感和立体感;而且行文也显得变化多姿。但视角的转换不宜过于仓促和频繁,让人难于适应;转换时应有明确的交代,使读者有心理准备;这样,读者就可以随作品中视角的转换,不断变换自己的视角,盎有兴味地沉浸于作品所展示的形象画面之中。

〔示例〕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这熙风携着黛玉的手,上下仔细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儿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时时放不下。……

……(宝玉)忙来见礼。归了坐细看时,真是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时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简析〕 这段节选文字,分别从众人、凤姐和宝玉三方面的不同视角,表现了林黛玉。因人们的身份、地位、关系和性格的不同,眼中的林黛玉虽有一个大致相同的印象,但仍有各种细微的差别,这就从不同角度写出黛玉的美貌、不俗、风流、多病等特点。对人物作了一个“全方位”的出场描写,显示出视角多次转换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