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叙述节奏

〔释义〕 节奏,指客观事物所固有的作周期性有规律变化的运动形式或存在状态。也特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长短、强弱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小说写作中叙述的节奏,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语言声韵上的节奏,亦称外在节奏,表现在句式的长短整散,语调的抑扬顿挫,韵律的平仄,文字的疏密等的交替变化上。一是篇章上的节奏,亦称内在节奏,主要指作品中所反映的事态发展的波澜曲折,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它反映着作品所表现的客观事物固有的节奏和作者固有的心理节奏,同时也适应读者阅读时的感情节奏或情绪节奏。这种作品节奏和读者心理或感情节奏的和谐,能产生审美的快感。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客观物理世界,人的生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存在着相同的力的结构和运动形式,这三个世界相同的力的结构或运动形式一旦遇合,便会产生共鸣,审美的快感即由此而产生。

讲究节奏并不意味着通篇作品都要求按某种固定的节律做一成不变的交替变化;相反,作为小说,在追求整体的节奏感即和谐感的基础上,倒应注意局部上节奏的各种变化,要防止那种孤立地、盲目地追求节奏美的简单化和形式主义的倾向。

〔示例〕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这篇小说写了成名一家人因皇帝征索蟋蟀而造成悲剧的故事。宣统年间,皇帝喜欢斗蟋蟀,每年都要向民间征索。地方官员借机邀上取宠,而向人民敲诈勒索。成名是一个久考不第的童生,为人少言寡语,老实本分,因为官府徭役,已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又赶上征索蟋蟀,派到他的名下。用钱去抵,他已没有这个能力;自己去捉,又遍搜草丛、石穴而不得。县令以限期已到,无情责罚,十多天来,杖打百余次,使成名两股鲜肉淋漓。成名无计可施,想去自尽。其妻求一个驼背女巫指点,女巫画一图以示。成名按图去捕捉,果然得到一只俊健的蟋蟀,装入笼子带回家中,全家庆贺,备极爱护。其子好奇,乘父亲不在,把蟋蟀从土盆中放出,结果不小心弄死。成名归来,听妻子说了这事,既着急,又生气,儿子怕父亲不饶,跳井身死,全家悲痛欲绝。后来其子复活,但灵魂却变成了一只勇狠善斗的小蟋蟀。成名把这只蟋蟀献进宫中,才终于挽救了自己悲惨的命运。

〔简析〕 本来是一段并不复杂的故事,但作者将它写得忽紧忽松,忽喜忽悲,忽徐忽疾,起落迭宕,张弛有致,有如音乐之有高低、强弱、快慢的往复交替,从内容到形式显示出一种有规律变化的节奏美。这种艺术节奏,符合读者的心理节奏,就能形成一种阅读的快感;这种节奏,也符合生活的节奏,显示出生活的辩证发展进程,故增加了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