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叙述角度

〔释义〕 指记叙描述人或事物的情况、状态时,作者或叙述人所取的观察点、立足点或着眼点。是小说写作中采用叙述方式时要解决的重要技法之一。

叙述角度首先显示着作者构思时为反映生活、表现主题在选材上的着眼点。对同一生活和主题,作者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表现,就意味着他在反映这一生活或主题时的不同着眼点,亦即不同角度。如同是反映辛亥革命前后的现实,总结这场革命的教训,《药》、《风波》和《阿Q正传》取材各不相同,也可以说是角度各不相同。叙述角度有时还意味着作者在叙述某人某事时所持的特定的身份。即与叙述对象的某种特定关系。由于这种身份或关系的不同,对所叙人或事的着眼点或审视态度也不会相同。我们也称某某作者站在某种角度来叙述。叙述角度有时又是指叙述的人称。人称不同,作者与叙述对象的关系或距离“远近”就显得不同。第一人称给人以作者(或叙述人)就在现场的感觉。第三人称的作者或叙述人则隐在幕后,因观察点不同,所以也是一种角度的不同。叙述角度往往又特指作者采用的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叙述手法。直接叙述是一种对于叙述对象的面对面的、正面的叙述;间接叙述则是通过“第三者”之口从旁边即侧面落笔进行的叙述。这是最主要意义上的不同叙述角度。如鲁迅的《祝福》,写祥林嫂前后两次到鲁家来的经过是由作者或“我”直接叙述的。即用了正面的叙述角度,而祥林嫂被迫嫁到贺家墺的经过和她夫死子亡的遭遇,则是通过卫老婆子之口转述出来的,即用了侧面的叙述角度。叙述角度自然也包括介绍事物时,从事物的上、下、正、反、里、外不同方位来写。这是本来意义上的不同叙述角度。不同的叙述角度有不同的表达效果,选择角度主要依据材料特点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并考虑行文的方便。一篇作品角度可以转换,但要线索清楚,要避免随意转换,造成紊乱。

〔示例〕 鲁迅:《祝福》中一段

新正将尽,卫老婆子来拜年了。已经喝得醉醺醺的,自说因为回了一趟卫家山的娘家,住下几天,所以来得迟了。他们回答之间,自然就谈到祥林嫂。

“她么?”卫老婆子高兴地说:“现在是交了好运了。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

〔简析〕 写卫老婆子是一种正面的叙述角度,写祥林嫂就是一种侧面的叙述角度。正侧转换行文显得灵活而有变化。而且写祥林嫂用侧面叙述,便于根据表达的需要剪裁,同时能反映叙述人的性格特点。有一举数得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