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人称,指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用的称谓。它体现作者或叙述人观察、表现人物、事件时的立足点、身份、地位以及某种程度上的感情距离。在一篇作品中,作者或叙述人总要从一定的地位出发,以一定的身份进行叙述:或者是事件的目击者、当事人,于是以“我如何如何”的口吻和姿态进行叙述,这叫“第一人称”;或者是说故事的人、局外人,于是以“他或他们如何如何”的口吻和姿态进行叙述,这叫“第三人称”;或者是叙述对象的对话者,似乎说给对方听,从“你如何如何”的口吻和姿态进行叙述,这叫“第二人称”。
用第一人称叙述,能显示出作者或叙述人一种亲历和目睹的情味,给人以亲切、自然、真实的感觉,从而增加故事的可信性;也便于直接抒发作者或叙述人的思想感情,发表议论和看法等,以强化作品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但由于受“我”的亲历和见闻的局限,表现生活领域的广度和直接表达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受到制约。
用第三人称叙述也叫“全知观点”,因为它不受作者或叙述人活动范围的局限,所以能自由地反映久远、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叙述主体充当了一个无所不知的角色。但使用不好,会失掉第一人称叙述那种亲切感。
用第二人称叙述,采取对书中人物或读者直接呼唤和与之对话的口吻,这就缩短了叙述主体和表现对象或读者的距离,往往在感情异常强烈、深厚,或需要以一种特殊强烈深厚的感情来叙述时使用,但它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更受局限,在小说特别是中长篇小说中较少使用。
选择何种人称要根据对材料的熟悉程度、表现主题的需要、作者自我的情感状态等来确定。在同一篇作品中,人称一般要一致;有时也可转换,但必须交代清楚,自然得体。
〔示例〕 鲁迅:《祝福》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惊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她不是鲁镇人。……
〔简析〕 前边用了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很明显,有利于叙述人思想感情和认识的充分自由的表达。后边要叙述祥林嫂的事迹,改用第三人称,就可较少时空上的局限,不论是丰富繁杂的生活风貌,还是细微深邃的内心世界,都可以用全知全能的姿态,充分地加以表现。人称转换时用了过渡段,使这一转换自然而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