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指将事件的结局、高潮或某个突出的片断提到开头,然后仍依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的叙事方式。
倒叙不是整个事件的逆向叙述,而是只截取后发生的一段倒置于前。其中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种是把事件的结局提前,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情的发生与发展;一种是把事件中最精彩或紧张的片断——它们往往是故事的高潮——截取下来放在开头来写,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与结局,有人称之为“小倒叙”;一种是先写眼前的事物,由此及彼,引起回忆,再追叙往事。
倒叙有如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由于将后事先写,能造成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本寻源,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一是将精采、紧张的情节前置,会对读者形成一种强大的震慑力和吸引力,引起读者阅读的兴味;一是高潮与终局往往能显示事件的本质,前置则有助于创设全文的主导性氛围,定下全文基调;一是避免平直的叙述,使文章一开头便波澜骤起,产生曲折动人的艺术魅力。另外,由眼前情况说起的倒叙,又有一种简洁方便的使用效果,不易写好开头的文字,由眼前说起,便可以找到一个简便的由头,故事的叙述就不难起笔。有的倒叙还可为各种表现技巧提供条件,如形成对比,埋设伏笔,进行铺垫等等,从而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采用倒叙要从表达的需要出发,为刻画人物,强化主题,增强情节的生动性服务,不能为倒叙而倒叙;倒叙时要注意写清倒叙内容的起止点,“倒”与“顺”要界限分明,又要自然衔接,使作品气脉贯通,流转自如。
〔示例〕 刘心武:《我爱每一片绿叶》
……
我要介绍你认识一个人。
打这说起吧——上学期期末,我们教研组评选优秀教师;发言踊跃,不多一会儿,就提出来九个候选人。
我是教研组组长,评选会由我主持。评议热闹过去了,会场稍显雅静。我用圆珠笔点了点记录的提名。忽然感觉仿佛有点什么欠缺,于是抬头环顾了一下会场——啊,为什么没有人提魏锦星的名呢?
……
我就宣布散会。魏锦星头一个走出教研组,他抱着一大摞作业本,低着头,神色很不自然。我见他这样,我心里挺不是味儿。
人走得差不多了,我问平时跟我无话不谈的小余:“你们干嘛都不提魏锦星呢?”
小余耸耸肩膀,说:“他?怪物!”
魏锦星的确怪。……
〔简析〕 评选优秀教师,提出九名候选人,却唯独没存魏锦星。而魏锦星走出教研组时,是“抱着一大摞作业本”,看来对工作还是很负责任的;“我心里挺不是味儿”,又去问小余,说明事出“我”的意外,连“我”都心中纳闷,怀有对魏的同情,而小余的回答则是“他?怪物!”魏锦星为什么是个“怪物”?为什么大家都不提他?而“我”为什么义为他鸣不平?一系列疑问摆在读者面前,吸引你看下去。这正是这段倒叙的目的,也是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