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抑扬前显法

〔释义〕 抑扬,在这里指对于小说中人物的褒贬。抑扬前显,意谓作家在通过主要事件或中心事件对人物进行或褒或贬的描绘之前,往往先设置一些次要事件或陪衬事件,对人物预作或褒或贬的描写,使作者的褒贬之意事先就有所显现。是小说中安排情节和刻画人物的手法之一。

刘熙载在《艺概》里说:“抑扬之法有四:曰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欲扬先扬,欲抑先抑。”抑扬前显法即欲扬先扬,欲抑先抑之法。这一手法的特点在于:先在次要事件或陪衬事件中,或在概括介绍、记叙中,初步揭示出人物的某种个性的端倪,勾勒出人物面目的大致轮廓,依微显示作者的褒贬态度;然后通过主要事件或中心事件,在具体展开的细腻描绘中,充分深入地展示人物的性格,鲜明地表现作者的褒贬和爱憎。这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或由概括到具体的用笔方法,它符合认识论和反映论的逻辑,也适应了读者阅读心理的逻辑,它使我们对于人物的接受更加自然,人物形象也会显得更真实。抑扬前显,“前显”的事件是陪衬,是“宾”,后继的事件才是中心,是“主”;不能颠倒了这一主次关系。另外,“前显”的事件和后继的事件,所表现的人物性格和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要一致;否则就失去“前显”的意义,也会造成人物性格的不统一和面目的模糊,以及作者态度的矛盾暧昧。

〔示例〕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回

主要事件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集中表现和赞扬人物疾恶如仇、行侠仗义的性格。但在这一事件之前先安排了一个“赠银救父女”的情节:

鲁达又道:“老儿,你来,洒家与你些盘缠,明日便回东京去如何?”父女两个告道:“若是能够回乡去时,便是重生父母,再长爷娘。只是店主人家如何肯放?郑大官人须着落他要钱。”鲁提辖道:“这个不妨事,俺自有道理。”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史进道:“直甚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鲁达只把十五两银子与了金老,吩咐道:“你父女两个将去做盘缠,一面收拾行李,俺明日清早来,发付你两个起身,看哪个店主敢留你!”金老并女儿拜谢去了。

鲁达把这二两银子丢还了李忠。……回到经略府前下处,到房里,晚饭也不吃,气愤愤的睡了。……

〔简析〕 这一情节初步刻画并赞扬了鲁达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扶弱济困,仗义疏财,刚直豪爽的性格;这就为下面“拳打镇关西”这一中心事件作先声和衬垫,作者的褒扬态度亦作了初步显现。中心事件的出现和人物性格的充分展现就是“水到渠成”,合情合理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