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亦称“横云断山法”。指小说写作中,在叙述某一事件时,临时插入一段其他的事件,将原来事件的叙述打断一下;待插入的事件告一段落,再继续叙述原先的事件,如横云之遮断山岭,看似遮断,山实未断,而是形断神连,故名。
采用横云断岭法,一是因事件较长,易显累赘拖沓,故用别的故事隔断一下,以转移一下读者视线。提出这一技法概念的金圣叹曾说:“有横云断山法:如两打祝家庄后,忽插出解珍、解宝争虎越狱事;又正打大名城时,忽插出截江鬼、油里鳅谋财倾命等是也。只为文字太长了,便恐累赘,故从半腰间暂时闪出,以间隔之。”(《读第五才子书法》)二是造成行文的回护穿插,文势的错综变化,以增加作品的艺术美。毛宗岗说:“文之长者,连叙则惧其累坠,故必叙别事以间之,而后文势乃错综尽变。”(《读三国志法》)总之,使用此法,主要是从不断唤起并保持读者阅读兴味这一点考虑的。
“横云断岭”与一般插叙不完全相同。它不一定对原事件有解释、交代作用;不过也不能与原事件完全无关,否则就会造成行文的割裂和脱节。横云断岭,插入的故事一般较长,较完整,故只在中、长篇小说中使用,这也和普通插叙不同。
使用横云断岭法,是在主线上穿插支线,一要注意起讫的交代,使转换处一目了然;二要注意插入事件与原事件的关联,这一支线不能与主线完全无关。要断中有连,貌断实连。
〔示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情节,即跨了五十一至五十六的六个回目。在写了“孔明一气周公瑾”之后,作者没有立即接叙“二气”;而是停下笔来,去写“诸葛亮智辞鲁肃,赵子龙计取桂阳”,“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直至写了“玄德智激孙夫人”之后,这才写“孔明二气周公瑾。”“二气”写完,又插入“曹操大宴铜雀台”,才写“孔明三气周公瑾”。三次气公瑾之间都用别事断开,然后再接叙,形成横云断岭之势。
〔简析〕 文学作品是生活的集中概括的反映,三气周公瑾即使非连续发生,也可以连着叙述,其所以要断开,就是因为每一气都有来龙去脉,不甚简单,三气连叙,必然显得累赘,呆板,缺少变化,读者长时间看类情节也易生厌倦;故要“断”,以调剂口味,保持阅读的兴趣。如果事情简单、快速、连续,扣人心弦,读者急于知道个究竟,这时要“断”,读者会不客气地跳过去,追寻原来的故事。故什么情况宜用“横云断岭”之法要根据事实和需要,三气周瑜是个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