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创造意境

〔释义〕 意境也称境界。其中的“意”指写作主体的思想感情,“境”指描绘的客观物景。意境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宋人姜夔《白石诗说》),也就是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所构成的情与景、意念与形象完美统一的艺术画面。创造意境既是写景,更是抒情,在二者中抒情是凭借写景,写景是为了抒情;情和意占据主导地位,写景则是表情达意的手段,因此要境随意写,景中寓情。在散文写作中只有创造意境,并且追求深邃的意境,才能使文章文情并茂,富有诗情画意,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在创造意境中一定要有“我”,有真情,并且把“我”和“真情”熔铸在物景形象之中,做到水乳交融,不可仅仅客观地写景,也不可把“我”的矫作之情硬“济”进有形、有色的物景之中。

〔示例〕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简析〕 这篇散文仅仅九十余字,在读者面前却展现了一幅传神的生动画面,创造了一种优美的艺术境界。你看,在一个深秋的夜晚,作者和友人来到寺庙院庭,见月光如水,引发了种种联想,以“如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皎洁,然后又以客代主,索性把庭院比作“藻荇交横”的湖泊,愈加显示了月色的明净、清澈,最后才点破真情,说明此种景象是“竹柏影”投射所致,是“我”观景的错觉。为什么会造成这种错觉?这是作者以情观景、境随意写的必然结果。作品情景交融,物我一体,以皎洁、明净的画面,流露了作者响往恬静、追求安逸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