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在一篇散文中通过褒贬互用、抑扬交替来表情达意,这种技法就是抑扬法。其中或者对两个对象有褒有贬、抑此扬彼;或者对同一事物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或者使用曲笔,貌扬实抑,貌抑实扬。不管采用哪一种抑扬法,抑与扬都可互相衬垫,形成对比,从而使思想感情表达的更强烈、更突出、更鲜明,但是必须有抑有扬、抑扬互补。同时,抑或扬应当真实、自然,重点明确。
〔示例〕 林斤澜:《云雀》
讲究养鸟的人,有的爱养百灵、八哥。这些鸟会学别的鸟叫,会学狗吠猫唤、驴鸣马嘶。会几套直至三十来套,套类越多越值钱,那是不消说的了。
我听这些鸟的学舌,一回两回还可以,多了就厌烦,因为造作,因为只有点“形似”,没有“神似”,只有“模仿”,没有“创造”。听一两回也只有新奇,没有叫人动心的欢喜。
教会学舌,有时还要使用残忍的手段。比如抓只小猫来,拿盆扣住,把鸟笼放在盆上边。小猫憋得难受,当然连声叫唤,哀求呼救。这样三天五天,直到鸟儿学会才算完。鸟儿学会的,不是猫撒欢的叫法,而是小猫的哭泣。
大个子画眉,小个儿洪子,都是亮嗓门。画眉洪亮,洪子清亮,我都爱听,又都不怎么感动。我心里有最美好的鸟叫,想起那样的叫法,心里都要飞起来似的。
小时候我在南方住过竹山,常是竹林里“嗤”地一声,箭般射出来一只鸟,直上半天空。同时叽啾叽啾叫个不住,越叫越快,越快越欢,越欢越旺跳。到了半天空,摊开翅膀,一边滑翔一边撒下来串串生命的欢腾。
这是南方的叫天子,学名云雀。
我在北京常见笼子里养着的画眉,体态丰满。洪子则小巧玲珑。百灵脖子上一道黑项圈,也有气派。后来见着一种鸟,像百灵又小一号,没有项圈。一身毛色更加黄里带灰,土名“娥勤”,学名却也是云雀。它的叫声像百灵,但不会学舌,绝没有南方叫天子的拼命叫出欢喜来。
毛色的不同,可能因环境而异。我打听它在大自然里的叫法,据说从麦田或杂木林子里,箭一般直射天空,飞得有多快,叫的有多欢势……那么这是北方的云雀无疑了。
如果养乌也是社会需要,对丰富文化生活有好处,那么请养百灵吧,它会学舌。请养画眉吧,它蹲在笼子里多富态。请养小巧的洪子吧,它的嗓音清亮。
请不要养云雀,它在笼子里,就丧失了全部的长处。让它箭一般射向天空,让它叫尽欢腾的生命。我反对把云雀关在笼子里。
〔简析〕 这篇散文用了主要篇幅刻画了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云雀,赞美了它形态的欢势和叫声的动听;同时也描绘了养在笼子里的百灵、八哥、画眉、洪子,这些鸟虽然也体态优美、嗓门清亮,有的还会学舌,但这种学舌只有“形似”,而无“神似”,听一两回还觉新奇,听多了就感到厌烦。经过对比,强化了作者的倾向性;作者“抑”百灵、八哥、画眉、洪子,“扬”云雀,因而使对比更为强烈。全文抑扬交替、互相衬垫,增强了内容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