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倍法

〔释义〕 这是一种通过写复杂的感觉、情状,或者极端的做法,而使表情达意的效果和份量增加一倍的写作技法,亦称加一倍法。如,本来是一种令人欢快、愉悦的情状或景象,却不去写欢快、愉悦,而是写出了悲痛、愁苦的心态、感受,以反常或极端的情态、做法加重表情达意的份量和效果,这就是对加倍法的运用。其作用在于通过写反常来增加意念的反差,通过写极端来加重感情的强度,从而使表情达意造成加倍强烈的印象和更加深刻的感受。不过,使用这种技法一定要自然、贴切,恰到好处,不可有意做作,故弄玄虚。

〔示例〕 张林:《大钱饺子》

那是动乱的第二年吧,我被划进了“黑帮”队伍里。我在那长长的“黑帮”队伍里倒不害怕,最怕的就是游斗汽车开到自己家门口,这一招太损了。嗨,越害怕还越有鬼,有一次汽车就真的开到了家门口。那八旬的老母亲看见了汽车上的我,嘴抖了几抖,闭上眼睛,扶着墙,身子像泥一样瘫了下去。妻子竟忘了去扶持母亲,站在那儿,眼睛都直了,跟个傻子一般。

我担心老母亲从此会离我而去。谢天谢地,她老人家总算熬过来了。

那年除夕这一天,竟把我放回家了。

一进家门,母亲用一种奇怪的眼光打量我,然后,她一下扑过来,摸着我的脸。最后,她竟把脸埋在我的怀里,鸣呜地哭了起来。妻子领着孩子们只远远地站着,也在那儿哆哆嗦嗦地哭。

“媳妇,快包饺子,过年!”母亲对妻子说。于是,一家人忙起来,剁馅、和面……一会儿,全家就围在一起开始包饺子。这时,母亲忽然想起一件什么事,说:“哎呀,包个大钱饺子吧,谁吃了谁就有福!”

为了使母亲高兴,我同意了,而且希望母亲能吃到这个大钱饺子。我要真诚地祝福她,愿她多活几年。

母亲从柜里拿出个蓝布包,从包里掏出一枚道光年间的铜钱来;她颤抖地把这枚古钱放在一个面皮上,上面又盖了点馅,包成一个饺子。这就是大钱饺子。母亲包完这个饺子,用手在边上偷偷担出一个记号,然后,若无其事地把它和别的饺子放在一起。但我已经清楚地记住了这个饺子的模样了。

饺子是母亲亲自煮的,饺子要熟了,像一群羊羔一样漂上来。我一眼就看见那个带记号的大钱饺子。

母亲在盛饺子的时候,把这个大钱饺子盛在一碗里,又偷偷把它拨在紧上边,然后把这碗饺子推到我面前:“吃吧,多吃,趁热吃。”我觉得心里一阵热,鼻子也酸疼起来。我想应该让母亲吃,让她高兴高兴。但我一时想不出办法,因为母亲认识这个饺子。

我想那就给妻子吧,她跟我生活了二十年,现在已经是快半百的人了。为了我挨斗,她心血都快要熬干了。我趁妻子上厨房去拿辣椒油的工夫,偷偷把大钱饺子拨在她的碗里。谁知,妻子从厨房回来,看了看碗,又用一双深沉和感激的眼睛望着我,眼圈都红了。啊!她也认识这个大钱饺子。

妻子没有作声,她吃了几个饺子,忽然说了声:“部快粘到一块了。”说着,就把所有的饺子碗拿起来摇晃,晃来晃去,就把那碗有大钱饺子的放到了母亲跟前。母亲显然没有注意,边看我边吃饺子,突然“啊”了一声,大钱饺子咯了牙。

“奶奶有福!吃到大钱饺子了!”妻子像孩子般喊着。

“我……这是咋回事?”母亲疑惑着。这时,噹啷一声,一个东西从她嘴里掉在碟子里,正是那个大钱。

于是,我领着老婆孩子一起次呼起来:

“母亲有福!”

“奶奶有福!”

“……”

母亲突然大笑起来,笑着笑着,流出了一脸泪,我和妻子也流了泪。

〔简析〕 这是一篇表现骨肉亲情和天伦之乐的叙事散文,但其中充溢着炽烈的抒情色彩,所抒之情既有悲苦中的欢乐,也有愉悦中的悲苦,两种感情交织融化在一起,作者使用了加倍法去表现,把这种复杂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效果更为强烈。在这篇散文中两处写了反常的感情表现,一处是除夕这天“我”从“黑帮”队伍中放回家,八旬老母见到“我”喜出望外,把脸埋在“我”的怀里,“呜呜地哭了起来”;另一处是“母亲”吃到大钱饺子,全家祝福,“母亲突然大笑起来,笑着笑着,流出了一脸泪,我和妻子也流了泪。”所写事情本来是愉悦的,但却刻画了哭泣流泪的情状,这就造成了一种意念和感情的反差,从而把喜从悲来、苦中有乐的感情加重了份量,读者读到此处也会受到感动,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