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弄引法

〔释义〕 在写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之前,先写一个有关的或类似的次要人物和次要事件,以为主要人物和事件出现的征兆或先声,由此引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这样安排情节和结构的技法称弄引法。这一提法出自金圣叹。金氏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解释这一方法是:“谓有大段文字,不好突然便起,且先作一段小文字,在前引上。如索超前,先写周瑾;十分事前,先说五分等是也。庄子云:‘始于青萍之末,盛于土囊之口。’礼曰:‘鲁人有事于泰山,必先有事于配林。’”由此可见,弄引有征兆、先声和铺垫作用。其特点是:“引”与“被引”之间有类似之点和宾主之分,作“引”的次要人物和次要事件,是“被引”的主要人物与事件的前导与陪衬,是为“被引”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服务的;旨在使主要人物和事件的出现有某种端倪和征兆,预为铺垫渲染,这样主要人物和事件就愈发吸引人,而且也不使人感到意外或突然。运用弄引法,要注意适度和自然,弄引过分,则易头重脚轻,喧宾夺主;刻意雕琢,则易引人反感,失掉读者。

〔示例〕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二回至十三回

梁中书传下令来,唤副牌军周瑾向前听令。右阵里周瑾听得呼唤,跃马到厅前,跳下马,插了枪,暴雷也似声个大喏。梁中书道:“着副牌军施逞本身武艺。”周瑾得了将令,绰枪上马,在演武厅前左盘右旋,右盘左旋,将手中枪使了几路。众人喝采。梁中书道:“叫东京对拨来的军健杨志。”杨志转过厅前,唱个大喏。梁中书道:“杨志,我知你原是东京殿司府制使军官,犯罪配来此间。即日盗贼猖狂,国家用人之际。你敢与周瑾比试武艺高低?如若赢时,便迁你充其职役。”杨志道:“若蒙恩相差遣,安敢有违钧旨。”梁中书叫取一匹战马来,教甲仗库随行官吏应付军器。教杨志披挂上马,与周瑾比试。杨志去厅后把夜来衣甲穿了,拴束罢,带了头盔、弓箭、腰刀,手拿长枪上马,从厅后跑将出来。梁中书看了道:“着杨志与周瑾先比枪。”周瑾先怒道:“这个贼配军,敢来与我交枪!”谁知恼犯了这个好汉,来与周瑾斗武。

……

说时迟,那时快,一箭正中周瑾左肩。周瑾措手不及,翻身落马。……

梁中书见了大喜,叫军政司便呈文案来,教杨志接替了周瑾职役。杨志喜气洋洋,下了马,便向厅前来拜谢恩相,充其职役。只见阶下左边转上一个人来,叫道:“休要谢职!我和你两个比试。”……

〔简析〕 这阶下左边转上的人便是索超。后来二人比武,斗至五十余合不分胜负,月台上的梁中书看得呆了,两边的众军官也喝采不迭,最后两人都升做管军提辖使。写杨志和索超的武艺高强,是作者的目的所在,而写周瑾与杨志比武,是为了引出杨志和索超比武。周瑾在这里只是个配角、“铺路石”,写他是为引出索超来,这一“弄引”,不但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而且把杨志、索超的武艺铺垫衬托得更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