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指小说写作中,作者对人物活动或故事发生的历史的地域的环境或条件,不用浓墨重彩去描绘,而是极力使其不着形迹,不露声色的艺术技法,是小说背景或环境描写的技法之一。
淡化背景的具体作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一种是用寥寥数笔不经意地勾勒出故事的背景。如邹志安的《支书下台唱大戏》,反映的是改革开放的当今,农村的现实生活,但作品并没有对时代背景作集中交代或渲染,而是在某些地方有意无意地点出“万元户”“搞活经济”“不正之风”“劳务费”等等,于是人们也就知道了故事的背景。一种是通过人物描写来折射背景。其中包括人物的语言、衣着、行为、心理描写等。如孙犁《荷花淀》中水生对妻子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据点,那和端村连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县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从这些话我们就知道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中。一种是通过故事的情节显示背景。如苗目的《男人之间》,写一个干休所三代同堂的家庭发生的矛盾纠葛。作品并未集中写背景,但是我们从“我”没有考上研究生后当了一个新成立的饮料厂的顾问,爸爸是个离休干部,却一会儿同一个在电机厂办起食堂的十四级河南老头儿卖饺子,一会儿又到仓库守后门,“我”的哥哥当了处长,分到了三室一厅,最后搬出去住等等,很容易就把握住故事的背景。
淡化背景,不是不要背景,而是化整为零表现背景,把背景和人物活动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外在形式上似乎淡化了,但内在的环境色彩或环境意识,却强化了。在具体写作中,对此必须正确把握。
〔示例〕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一阵寒潮刚过,天气已经转好,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也许是力气大,也许是包几轻,简直像拾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何况太阳还高,到城嫌早,他尽量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
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是去做买卖。稻子收好了,麦垄种完了,公粮余粮卖掉了,口粮柴草分到了,乘这个空当儿,出门活动活动,赚几个活钱买零碎。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
〔简析〕 故事背景既未具体描述,也未专门交代,而是从人物活动中,从对人物情绪的点染和行动的因由的叙述中不着形迹地带了出来:“吃得饱”“穿得新”的生活变化,“公粮余粮卖掉,口粮柴草分到”“自由市场开放”的政策变化,甚至“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的气候变化,都无不在暗示故事的背景。这在表现手法上则是一种“淡化”处理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