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把实景、实物赋予明显的感情色彩,化为空灵的情思,用写景来抒发感情,这种方法就叫化实为虚法或以实为虚法。这种写法可以使景与情融为一体,景中有情,情又以景来表达,从而增强文章的含蓄性和感人魅力。但是使用时一定要选好景物,注意景物的典型性。
[示例] (明)袁宗道:《极乐寺纪游》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到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阴,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驳如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简析] 此文虽为纪游,实是抒发性灵。文章先以质朴的文字刻画了极乐寺及其周围的清秀明丽的山川水色,然后又用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时能到此一游,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作结。显然此文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渴望。这种性灵、这种感情作者似乎并没有直接抒写,但读者在写景的文字中完全能够感受,尤其结束一句这种“情”体现的更为明显。作者用写景来抒情,抒情时又在写景,把化实为虚、景情一体运用得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