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含蓄不尽法

〔释义〕 也称“隐结”法,是指文章收结处不把意思说得太露太尽,而是有所保留或蕴藉,即“辞尽意不尽”。这种结尾,不管是在最末以设问收束,还是以感叹作结,或是引用诗词,都能为读者留下回味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维活动,因此能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但是,一定要视具休内容的表达需要和作者的表达意图而定,不可乱用或滥用。

〔示例〕 (宋)曾巩:《墨池记》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五月十二日,曾巩记。

〔简析〕 《墨池记》是曾巩的一篇代表作,文章写得平易而又委婉有致,精炼而又意味深长,文章仅仅通过记叙临川墨池的一件轶事,说明王羲之在书法上的高深造诣,并非“天成”,而是专心勤学所致的结果,并以此勉励后学。作者以王盛作记引申出“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的道理。但作者并没有直接说出究竟如何,只是提出问题,就此打住,这就自然会引发读者去思索,去做出解释,因此这样的结尾具有令人回味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