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也称叙述式结尾,即在结尾处以叙述事实收束,或交代论述的背景、动机和原因,或对前文设置的悬念加以解释。这种结尾方法多用于议论性散文,在叙事性散文中也有使用。这种结尾方法使用得好,既可以使内容完整,结构圆合,又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并且能使主题更加明确。但它必须是内容的必要组成部分,能与上边的议论或叙事融为一体。
〔示侧〕 (宋)苏轼:《日喻》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简析〕 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论述了要掌握事物的规律,必须在实践中学习的道理,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又精辟深刻,是一篇立论正确、颇有见解的好文章。结尾叙述了两方面的事,一是说明了古今取士的弊端,一是写此文的原因,二者又联系在一起,交代了写作的背景和目的,增强了文章的针对性,使立意的基础更加坚实,更加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