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摹声,摹拟声音;绘形,描绘形象。通过描摹人物的声音和形象来表现人物,称摹声绘形法。它是表现人物的声容笑貌,衣着打扮,从动态和静态两种角度为人物画像的一种综合描写手法,具有写形传神,揭示人物某种内在性格的特点。摹声与绘形的结合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先声而后形,就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有一种先声夺人,强烈吸引读者的艺术效果;一种是先形而后声,这符合我们接触人和观察人的一般规律,写来比较平实;一种是声形并举,即把声和形交错穿插在一起表现,这种写法能造成强烈的场面和动态效果,人物会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这是此类描写最常见的形式。
摹声绘形一定要突出人物个性特征,为刻画和表现人物性格服务;努力写出“这一个”,给读者以有别于其他人物的鲜明印象;最忌千篇一律的、一般化、公式化的描写。
〔示例〕 (清)曹雪芹:《红楼梦》
第三回写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出场: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思忖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着镂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褪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母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分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妹妹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简析〕 这段文字写了王熙凤的笑声、语声、穿着、容貌、动作、神态,摹声绘形,栩栩如生。描绘了王熙凤雍容华贵、姿容俏丽的形象,表现了她在贾府特殊的地位和权势,刻画了地圆滑世故,能说会道,八面玲珑的性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