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幻觉,是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没有外在刺激而出现虚假的感觉。如没有形象而看见形象,没有声音而听见声音。通常只有精神病患者或处于催眠状态中的人才出现幻觉。幻觉的出现一般总是同主体某种强烈的内心体验、渴望、感受等有关,因此,写作中常把它作为刻画人物精神面貌和个性特征,揭示人物强烈感情和内心隐秘的重要手段。幻觉描写法,即指通过表现人物的幻觉来刻画人物的方法,一般把它看作心理描写的一种独特方法,但在某些作家特别是现代派作家笔下,也把它作为结构整篇作品的方法,比如意识流作家就常把人物幻觉作为“意识流”的一种形式,在整篇作品中大量运用,甚至通篇写的就是人物的幻觉,那就是一种结构技法或表现技法了。
幻觉是心灵的折光,人物形象的幻觉描写法,是人物扑朔迷离的感觉、体验、内心矛盾冲突和灵魂奥秘的艺术外化。因此,任何幻觉描写都应符合人的感情和心理活动的逻辑;而人们的心理或感情又都是现实生活在人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所以,幻觉描写又应有生活的依据,符合生活的逻辑;不能将幻觉看作纯主观、纯内向的孤立的心理现象去加以表现,那样就可能导致神秘主义,失去真实性和艺术价值。
〔示例〕 (丹麦)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写一个孤苦伶仃的卖火柴的小姑娘,在大雪纷飞、寒风凛冽的大年夜,蜷缩在路边的墙脚下。她腹中空空,冷得不行,就擦着火柴,借那点点火来取暖。她每擦着一根火柴,眼前出现一幅幻景:擦着第一根火柴,她觉得那火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暖暖的。”擦着第二根火柴,“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样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莓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那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蹒跚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她走来。擦着第三根火柴,她觉得自己“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在向她眨眼”,“火柴灭了,圣诞树上的烛光却越升越高”,最后简直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长长的红线。划着第四根火柴,“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祥”。最后,她擦着了一整把火柴,夜被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她感觉奶奶把她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
〔简析〕 文中关于卖火柴女孩的幻觉描写,反映出人物对温暖、饮食、亲人之爱的强烈渴求,从反面揭示出资本主义残酷的现实带给她的寒冷、饥饿和痛苦是多么深重而难以忍受。小女孩的不幸和梦想,环境的险恶,世道的不平,作家的人道主义感情尽在其中了。这样的幻觉描写有感情和生活的依据,有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堪称此类描写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