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行动表现法

〔释义〕 指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人物的方法,其中包括描摹状写人物的举止、动作、行为、活动等方面。所谓小说的故事情节,其中包括的种种事件,都是由人们的一系列行为、活动构成的;因此,对于情节小说来讲,表现好人物的行动是塑造性格,结构作品,反映主题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行动最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特别是个性化的行动,是表现人物个性的主要手段。行动也最能反映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的情绪、心境或心理活动。一个动作可以包含丰富的潜台词,暗示或揭示出人物内心的隐秘。行动也构成场面,起着展示背景,烘托环境气氛,预示和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行动描写要在个性化上着力。恩格斯说:“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同一件事,不同职业、地位、身份、性格和心情的人,做法不同,反过来,我们可以甚至只有通过人物对一件事的特定作法去认识或推断他的特定为人和个性。为此,行动描写就不能简单笼统和一般化、公式化,特别是那些与人物性格、作品主题关系密切的人物行动,要在表现的精确和传神上下功夫。而要做到精确和传神,除平日在生活中多留心观察,积累不同的人不同的行为方式等感性材料和学习别人的写作经验,多多练习外,注意讲究行动性词汇的使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物行动由一系列动作构成,表现动作要靠动词,注意动词的选择、提炼和准确使用,人物的形象才能更鲜明,性格才能更突出,情节才能更生动。

〔示例〕 鲁迅:《药》中写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一段

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台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把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前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简析〕 这段文字,首先通过各种人物的行动,渲染了刑场阴森可怖的气氛,并且揭示出特定时代的特色。对于围观者的行动描写,表现了这些人极端麻木的精神状态,老栓的动作表现了他的胆小性格和矛盾心理;“黑的人”的动作则刻画出一个反动的封建爪牙——刽子手的可憎形象:他的“嚷”写出他的粗暴,“抢”“扯”“裹”、“塞”写出他的蛮横,“抓”写出他的贪婪,“捏”写出他的“经验”——说明他常干这种卖人血馒头的伤天害理的事,“哼”写出他的得意。总之,通过各种人物的行动,刻画了场面,展开了情节,塑造了不同的形象和性格,展现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精神状态和心情。而通过情节和人物关系,又在直接间接地表现着全篇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