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这是用一定的段落或词语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或不用过渡段落、词语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结构方法,包括总承、分承;正承、反承;紧承、缓承;近承、远承;明承、暗承;全承、选承等,这几对承接方法相对而言,体现了不同的承接要领。
- 总承,也称总接,是从分到总的承接,即上文分说,下文总收一笔,把上下连接在一起;
- 分承,也称分接,是由总到分的承接,即先总说,再承接上文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阐述或叙写。
- 正承,也称正接或顺接,是下文从正面接续上文;
- 反承,也称反接或逆接,是下文对上文反其意而连接。
- 紧承,也称急承、急接,是下文紧急接续上文;
- 缓承,也称缓接,是上下文之间有所穿插、间隔,承接呈延宕、舒缓之势。
- 近承,与紧接相似,是相邻层次、段落的马上接续,也称近接;
- 远承,与缓接相仿,是相隔层次、段落的承接,也称远接。
- 明承,也称明接,是上下文有明确线索的承接;
- 暗承,也称暗接,是指没有过渡词语,只是顺其文意而衔接上下文。
- 全承,是下文对上文内容的全面承接,或先分后总全面总结,或先总后分全面展开;
- 选承,是下文对上文的内容有所选择,侧重于一些方面展开的承接。
- 另外,还有下文对上文陡然而接的突接。
这些承接方法,各有其作用和长处,总的说,运用得好,都能使思路连贯,行文顺畅,结构严谨,文势圆通,但是一定要根据具体内容和表达需要,合理使用,并且要用得恰如其分,以保证文章思想的一贯性和内在逻辑的合理性,不可顾此失彼、前后脱节。
〔示例〕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本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慎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简析〕 这是唐朝开国元勋魏征的一篇奏疏,文势曲折有致,承接自然紧密,语气委婉灵活,说理剀切深厚。文章以设喻开篇,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观点,作为一篇之总纲,通篇从“思”入手,落在“积其德义”的立意。在第一层次先从正面肯定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意义,然后从反面相承,说明了不积德义难以思国之安的道理,一正一反,表达圆满,其义愈显。文章的第二个层次紧承上文,从反面总结了人君不能善始善终地积其德义,而危及国家长治久安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强调了深思慎行、积其德义的文意。文章以“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总结了上文,也引发了下文,然后转入第三层次。第三层次既扣紧“所宜深慎”,又远承第一层次提出的总纲,分别从十个方面说明了“深思”的内容,又具体地说明了“积其德义”的含义。最后阐述了十思和无思的辩证关系,收结全文。通观全文,作者构思缜密,使用了多种承接方法,把文章交织融汇成一个行文流畅、结梅严谨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