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与“顺承”相对而言,是下文从相反的方面或不同的角度,对上文的内容或表达的意思有所转折、变换的一种结构方法,也称转折法。其中有明转、暗转、重转、轻转、突转、旁转等其体方法。明转是在意思相反或对立的上下文之间,用明确的过渡形式、关联词语,或转换语气进行转折,这样的转换明确、醒目,让读者有迹可循;暗转是文章内在意脉上的自然转换,没有明显的转换标志,其特点是转换自然、不露痕迹;轻转是下文对上文的部分内容,或扩大,或缩小,或补充,使部分内容进行转换,这种转换能拓展内容,翻出新意,深化主题;重转是下文从相反或对立的方面转折、变换上文的内容,或彻底否定,或完全相反,使上下文对比鲜明,相反相成,从而强化表达效果;突转是下文对上文的突然变换、转折,它在往能造成意外的艺术效果,文势也会有陡然而起之感;旁转是下文把上文的内容转换到其它方面,使内容更加全面,表达更加周密。转换不管采用哪一种具体方法,运用得好,都可使内容更加丰富充实,结构更加曲折多变、起伏不平,但是在具体运用中必须理清思路,合理布局,明确主次,把握中心,不可故弄玄虚、颠倒主次。
〔示例〕 (宋)苏轼:《方山子传》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其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简析〕 这是一篇传记散文,但是作者没有铺陈人物的详细生平行状,而是把作者所见其“隐”、“侠”琐事作为重点,一波三折,顺势而下,敷衍成文,达到了曲尽其妙的艺术效果。文章开篇先概括交代方山子的生平,然后转入自己所见状貌的记写,其中先写其家居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的情景,以此写出了人物以山野生活为乐的情趣。笔墨到此作一小的停顿,接着用“余既耸然异之”作为过渡,文章转入昔日情状的叙述,这是一个转折,构成今与昔的对比,突出了人物的豪侠气度和隐逸之乐。最后宕开一笔,转入对人物“世有勋阀”,家亦富足,而“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与“佯狂垢污”的“异人”为伍的补写。其间又是两个转折,在一转再转中,揭示了人物的心迹,也使“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有了着落。文章就是在多次转折、变换中突出了人物形象,也揭示了一定的社会原因,使读者能从中有所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