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顺叙法

〔释义〕 叙述方法在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但完全是以语言文字形式进行叙述的,往往有较强的概括性和宽泛性。而影视剧本中用语言文字叙述的内容都必须能够转化为视觉的形象化画面,它是具体的、可感的,这种限定性决定了电影叙述不允许空泛、抽象的文字出现。这是影视叙述与文学叙述的根本区别。再者,由于一部影片或电视片的容量有限,叙述的节奏较文学作品要快得多。

影视顺叙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它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叙述人物故事的来龙去脉。这种叙述方法有头有尾,层次分明,人物故事、一一道来,清清楚楚,是观众普遍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但易于平铺直叙,缺少波澜跌宕,难免淡而无味。因此,需要认真剪裁,突出关键处、转折处,使顺叙的故事富于曲折和变化。

〔示例〕 华而实:《知音》

1915年,窃踞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蓄谋称帝,不惜出卖国家权益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以换取帝国主义者对他恢复帝制的支持,因而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爆发了护国讨袁战争,粉碎了袁世凯的称帝美梦。影片故事从辛亥年云南起义将领蔡锷被调入京城软禁以后开始。他目睹袁世凯倒行逆施,阴谋复辟的种种迹象,心中十分忧虑,借琴抒怀,寻觅知音。袁世凯害怕蔡锷打乱了他积极筹备称帝的步骤,一面密令步兵统领江朝宗严加监视、防范,一面指使长子袁克定以利禄为诱饵进行笼络,并把京都名妓小凤仙介绍给蔡锷,妄图使其沉溺于声色。

蔡锷秘密筹备讨袁起义,为麻痹袁世凯,遂用韬晦之计,经常周旋于帝制派红人之间,出没于妓院、舞厅之中。小凤他早被蔡锷的英名倾倒,但蔡锷却对她心怀猜疑。一曲“高山流水”,彼此觅到知音,心心相印。

袁世凯登基前夕,起义时机紧迫,小凤仙决计牺牲自己,用了“掉包”计掩护蔡锷离开北京,而她自己被捕入狱。

蔡锷奔赴云南,打响讨袁第一枪。各省同胞相继讨伐,不到半年,袁世凯在举国唾骂中死去。

蔡锷疆场奋战,积劳成疾、不久逝世。湘水东去,孤帆西归。小风仙独坐船头,拨弦弹琴,知音者虽去,然乐曲悠悠无尽。

〔简析〕 这部影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蔡锷在小凤仙的帮助下,机智地摆脱了袁世凯的威逼利诱和监视软禁,及时地潜出北京,返回云南发动讨袁起义的经过。故事情节层层递进,脉络分明:蔡锷认清袁世凯的复辟野心,决定筹措起义,施计麻痹敌人,一曲觅得知音,“掉包”计掩护离京,打响讨袁第一枪……事件有起因、有结局,事态有曲折、有危机,自始至终充满了动作性,一切都是通过具体形象的电影画面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