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细节悬念

〔释义〕 准确地选择细节,并将它巧妙地与关键性情节联系起来造成一种悬念的技巧,称为细节悬念。这种悬念看来很微小,不被人注意,但却关系着人物的命运,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使他们对人物命运的发展产生了期待心理。

具有悬念性的细节不同于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的细节。性格和心理细节往往是局部的、暂时的,只达到刻画性格和揭示心理的艺术目的。对此,观众只感到生动、鲜明,并不产生心理的期待。而细节悬念不但有刻画性格和揭示心理的艺术作用,更重要的是它预示剧情发展的趋向,关系人物未来的命运,将观众的心悬置起来,时刻为人物担忧。

巧妙的细节悬念产生于人物性格、心理与情节发展、变化的有机结合,而不是二者互相游离。

〔示例〕 孙谦、马烽:《泪痕》

影片中,孔妮娜在看到自己的孩子被人欺侮时,作为母亲,她心如刀绞,顿时忘记了自己是个“疯子”,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冲散了一群欺凌孩子的人,然后抱起孩子,心疼地亲吻着。这时,她瞥见围观的人群突然清醒过来,怕暴露自己装疯的身份,于是又把亲吻变成咬啮,故意吓得孩子呼叫起来,遮住了人们的耳目。但这一行为及其变化并没有逃脱县委书记朱克实和公安局长的眼睛。朱克实观察细微,心生疑窦,于是检查了孩子脸上被咬的牙印,发现这牙印并未伤害孩子,而是作为母亲亲昵自己孩子的慈爱的牙印,绝不是疯子咬啮的牙印。于是断定孔妮娜纯属装疯,破案的线索应该从她身上开始。

〔简析〕 这个牙印,不过是个细节,但却造成了极大的悬念:朱克实如何对待孔妮娜?孔妮娜将怎样继续“装疯”?她未来的命运将如何发展?观众不得不担心着、期待着。这一细节之所以构成悬念是因为它成了全剧情节的转折点,不但刻画了朱克实和孔妮娜两个人物的心理和性格,而且扭转了剧情发展的方向,引起观众解开“装疯”之谜的极大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