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影视中的环境指人物故事发生的社会、时代、地域的总体背景,它不同于景物,只是局部的场景。环境和人物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人物离开了环境就无法生存,更无行动的天地;环境失去了人物也就毫无意义了。夏衍曾把人物和环境比作鱼和水的关系,是十分鲜明而确切的。要刻画人物性格必须写出形成人物思想性格的典型环境,否则,人物性格就难以令人感到真实可信。因此,剧作者动笔前要进行影视环境的总体构思,准确把握人物生活的时间、地点、社会特点、地方风貌,并选择富有个性特征的场景表现出来。
〔示例〕 夏衍:《林家铺子》中的环境描写
故事发生在1939年的初冬至冬末,前后仅仅三个月左右时间。作者集中描写江南小镇的一条街:“这个市镇上的一条主要街道,中间不过一丈开阔的,七高八低的石板路。两边是各式各样的铺子,林家铺子处在这个闹市的中间。”“农历年底快到了。这些铺子门口不是挂着褪色的市招,就是玻璃窗上贴着‘年终大拍卖’的彩色广告。薄暮时节,冷风吹着那些无精打采的市招。”
第二次写这条街,赶市的乡下人熙熙攘攘,指指点点,热闹非常。但林家铺子一笔买卖也没做成,人们在铺面前看看就走了。尽管昨晚偷偷地在东洋货上贴上了“真正国货”的标签,也仍然无济于事。对面的“裕昌祥”是竞争对手,你死我活。
第三次出现这条大街,先是《新闻报》“一·二八”战争爆发的消息,然后写“市面上也显得有点不平静了,行人三三五五地谈论。冷风刮过,‘大减价’的市招在吹卷,店门上冷冷清清。”街上有人拿着报纸发表讲话,“再卖东洋货,就是亡国奴!”的吼声阵阵传来。林家铺子面临严重危机。
第四次写这条大街真的热闹起来了。从上海逃来的难民纷纷抢购林家铺子的‘一圆货’。林家铺子生意兴隆,而对面的裕昌祥恰恰相反,“铺面上虽然陈列得整整齐齐,甚至柜台上还放着一个插了腊梅和南天竹子的花瓶”,可生意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第五次这条大街出现时,店铺封闭,警察开枪,人群奔逃,……大街上几乎变成了明火抢劫的现场。
〔简析〕 剧作者集中描写了这条大街,表现了江南小镇的地方特色。时间是冬季,上海“一二·八”战争前后,日本侵略军攻占上海,老百姓抵制东洋货,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别是这条大街由冷清变热闹,又由热闹变为混乱的变化过程,以及林家铺子与“裕昌祥”的商业竞争,集中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在外国侵路者的铁蹄践踏下,农村经济破产造成城乡经济萧条的危机景象。
这条大街是具体的、富有个性特征的环境,它的变化却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这便是典型环境描写的艺术概括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