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生活流”这一概念是六十年代苏联电影理论家布列曼提出的。它强调电影与真实的紧密联系,显示出忠于现实和强烈的纪实精神。它要求影片编导者站在“纯客观”的立场上,不偏不倚地观察现实,无动于衷地纪录现实,不折不扣、原封不动地复制现实。并且主张“七反”:反情节、反虚构、反典型化、反故事化、反戏剧化、反演出、反蒙太奇。这就是让剧作家在影片中,不分主次、不加选择、不作分析、不下判断地让“生活”在那里自然而然的流动。
〔示例〕 (意)安东尼奥尼:《奇遇》
影片开始是一位棕发女郎安娜正穿过一座大庄园的院子走来。她父亲和一个帮工谈话,哀叹新住宅,质量低劣。安娜告诉父亲要乘游艇去旅行。两个女友上了安娜的汽车。她们来到一座宫廷式的建筑前。安娜下车去了酒吧间。金发女郎克劳迪亚与桑德洛亲昵作爱。然后,一些人坐在游艇上沿着小岛岸边航行。安娜下海游泳,突然大叫:“啊,一条鲨鱼!”结果什么也没有,虚惊一场。安娜和克劳迪亚在船舱里试衣服。游艇上的乘客们登上小岛。当他们将要离开小岛时,发现安娜失踪了。接着就是一段非常长的寻找安娜的过程。以后,又是克劳迪亚与桑德洛在火车站候车室谈情说爱。他俩又到一个空无人迹的新建城市,又到博物馆、旅馆……,最后,他俩来到一处广场。桑德洛坐在长凳上抽泣,克劳迪亚站在他身后抚摸他的头发……
〔简析〕 这里,人物的性格、行为、命运,既无前因,也无后果,人物与人物之间,事件与事件之间也无必然联系,仿佛杂乱无章的生活片断漫无头绪地流动着。可见,这种生活流结构违背了艺术的根本原则和规律。艺术不是生活的复制,艺术不可能不带感情倾向,艺术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因此,从总的艺术宗旨来说,我们对生活流结构是持否定态度的。但,在这里介绍它的目的就在于:可以从中吸收某些具体的表现手法。比如它的纪实风格,镜头运用的流畅性、平淡性等使影片更贴近生活,更唤起观众的真切感。像《逆光》、《小街》、《城南旧事》、《都市里的村庄》等影片都含有某些“生活流”的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