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意识流结构

〔释义〕 意识流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来的,他说: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股切不断的流水,意识是一种持续连绵的过程。这种心理现象二十年代开始出现在欧美作家的文学作品中,五十年代后进入电影,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电影结构方式。意识流结构的影片以直接表现人的意识流动为目的,着重表现人的幻觉、梦境等不清醒状态下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它与时空交错结构所表现的心理活动不同。时空交错结构是以人物塑造为中心,其中表现的心理意识是理性的,有逻辑次序的。而意识流影片是不以人物为中心,而以意识为中心,专门描写各种下意识、潜意识,唯独不描写人的理性意识。因此,就西方意识流影片的总体结构而言,是不足取的。但其中将人的意识活动加以视象化的某些技法倒是可以借鉴的。不过,运用“意识流”技法应格外谨慎,严肃对待,否则,将有猎奇和盲目模仿之嫌。

〔示例〕 (瑞典)伯格曼:《野草莓》

影片描写某大学名教授一天的平常生活。他开始作了一个怪梦,梦见自己在街上散步,一看怀表,表上的指针不见了;他又看见一个男人,帽子下竟没有脸,整个形象都是尘土和碎木片做的,然后轰然一声坍塌了。接着又梦见他自己死了。这个噩梦促使他检验自己的存在价值。于是,他重访了童年时代的那片草莓地。最后,在一天生活即将结束的时候,他又作了一个愉快的梦,在梦里他又兴奋地看到了家人和睦幸福的生活情景。

〔简析〕 这部影片完全表现人的下意识、非理性的直觉和怪诞的梦幻。而且,这些意识随意跳跃,毫无时空顺序,更无逻辑可言,是错乱的、怪诞的意识流动。但从中依稀感到老人在对人生的回忆中,将爱情与死亡、梦想与现实、过去与未来交织在一起,曲折地透露了西方社会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和内心抑郁。影片中这种“超自我”的意识本能的自由泛滥,虽令人费解,然而,其中某些揭示潜藏的心灵奥秘之处,却有助于人物心理刻画。在这方面,法国影片《老枪》,值得借鉴。影片描写于连在向法西斯进行复仇行动中闪现了许多意识流镜头,表现了往日他与妻子、女儿的幸福生活情景,而现在她们都被法西斯杀害了,因而,更激发了他誓死报仇的决心和意志。这里浮现的意识活动,并不是于连有意的回忆,也不是现实的景物勾起他的联想,而是潜在意识的自然流露。它是明晰的,易于理解的。这种意识流动不但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而且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我国影片《苦恼人的笑》、《小花》、《天云山传奇》中也运用了一些意识流手法,并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