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选择影视题材必须按照影视艺术的特性,遵循影视艺术的规律,对复杂纷纭的社会生活现象进行“电影式的”过滤,因为并不是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入电影”的,有些事情根本不适合影视表现。那么,什么样的生活现象适合作为影视创作的题材呢?
第一,具有鲜明的运动性。影视是运动的艺术,生活中越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运动性的事物,就越有可能在银幕或荧屏上表现。因此,要选择社会生活中处于运动状态的人和事作为影视创作的题材。处于静态的、缺乏动作的、理性的事物难于呈现在银幕或荧屏上。
第二,具有高度的单纯性。影视的特殊欣赏环境和特有的艺术感染力,使观众成为剧情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影视画面持续运动,瞬息变幻,需要观众精神高度集中,感官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因此,影视观众最易疲劳。这就要求一部影片或电视片的长度必须适应观众生理、心理的承受限度,否则,便失去了艺术观赏的价值。一部影片或电视片的放映时间,一般以一百分钟左右为宜。这就规定了影视片特有的容量。影视剧作者必须根据这一特定的容量要求选取单纯、集中、简洁、明确的题材,力求在单纯的情节中蕴含丰富、深刻的内容。于单纯中求丰富,正是影视选材的佳境。
第三,雅俗共赏。影视是最大众化的艺术。它的观众之多,是任何其它艺术都望尖莫及的。因此,影视题材尽可能适合并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教养、不同心理的观众的要求,以发挥其更广泛的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
影视剧作的选材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严格些,也因而更显得重要些,它往往关系到影视片的成败得失。
〔示例〕 (美)罗伯特·本顿:《克雷默夫妇》
影片描写克雷默一家三口人。父亲泰德·克雷默是做广告生意的。在竞争激烈的美国社会里,他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物质生活日夜奔波,满脑子想的就是如何更多地拉广告,多挣钱,既不关心家务,也不了解妻子和儿子。生活使他变成了广告的奴隶。妻子乔安娜·克雷默原来是一个有事业心的姑娘,七年前和泰德结婚后便放弃了自己心爱的工作,整天在家里照顾丈夫,抚养儿子,买菜做饭,料理家务,禁锢在小家庭的圈子里,没有了自己的事业,没有了独立自主的人格,失去了自我,成了丈夫的附属品。她精神空虚,痛苦万分。她曾多次想向丈夫倾诉自己的痛苦,然而丈夫经常不在家,偶尔回来一趟,已经累得半死,除了谈广告,对别的事情都不感兴趣。乔安娜忍无可忍,决心离家出走去寻找失去的自我。
影片是从乔安娜怀着痛苦和矛盾的心情离开她心爱的丈夫和儿子开始的。乔安娜离家后找到了能发挥自己所长的工作,赢得了独立的社会地位。泰德为了照料儿子影响了工作,被老板解雇,又另找了一份收入少但不紧张的工作。他克服了很大的困难,才与行同路人的儿子建立起正常的父子感情。一年半之后,乔安娜从西海岸回到纽约来办理离婚手续,并要求孩子归她抚养。泰德舍不得让儿子走,乔安娜一定要带走儿子,双方争执不下,只得诉诸法庭。在法庭上,夫妻俩将双方的矛盾以及家庭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公开暴露出来。两人都猛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了解对方的苦衷。作丈夫的不了解妻子在单调的家庭劳务中承受的精神苦闷,作妻子的也不了解丈夫在激烈竞争中遭到的种种压力。此刻,他们彼此才第一次真正地理解了对方的思想和感情。诉讼结果,儿子归乔安娜抚养。但她在接儿子时又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不接走儿子了。对此意外变化使泰德思绪万千,不能自制。影片在这对离婚夫妻的最后对视中结束了。
〔简析〕 这部影片主要人物只有三个人:丈夫、妻子和儿子。情节也很单纯:妻子离家出走,丈夫照料儿子,父子感情融合起来,妻子提出离婚并要求抚养儿子,法庭判决儿子归妈妈。然而,妻子在理解了丈夫的内心苦痛之后,又不忍心带走儿子。人物关系中充分地展示了夫妻、父子、母子之间的感情冲突,具有强烈的动作性。在这单纯的故事情节里却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它真实而典型地反映了当代美国重大的社会问题,如家庭崩溃问题、妇女解放问题、教育下一代问题以及离婚给夫妻双方和孩子造成的精神创伤问题等等,都是人们普遍关注、发人深思的课题,因此,这部影片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轰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