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思维是始终伴随着具体可感的形象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它的思维对象主要是人,是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或是对自然的人化。在文艺创作中,从观察生活、选取题材到塑造形象的整个过程中,都是以人为思维主体的,一切景物、环境、状貌等都为人物服务。形象思维是通过作家、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而展开的思维活动,并且融入自己的主观思想倾向和情感体验。别林斯基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因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肯定了诗的情感,也就肯定了情感在形象思维中的作用。例如杜甫的五言律诗《春望》中的前四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对战乱造成国破家亡的惨状,目不忍睹,感叹万端。因此,映现在他眼前的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山河依旧,却乱草丛生。那花也因感伤而落泪,那鸟也为离愁而惊魂失魄。这里的山水草木,饱含着诗人的深切体验和沉郁的情感,因而在他眼中的花、鸟,也在想象中人化了,有了人的离愁别绪和凄恻感伤。杜甫对于战乱之后的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认识不是进行理性的抽象概括,而是以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这便是形象思维的成果。它同样可以揭示和概括事物的本质,即以典型的“个别”反映普遍的“一般”。诗中后四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通过个人的不幸遭遇和哀伤,反映了广大人民在离乱中的痛苦。
学习和掌握形象思维方法,首先应培养和锻炼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感受力,并由此产生类比和联想。其次,想象在形象思维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际上,离开想象也就谈不上形象思维了。因此,掌握各种想象方法,提高想象力,是进行形象思维的重要条件。再次,审美情趣在形象思维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它关系到如何在纷纭复杂的生活现象中选取典型,并倾注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态度。因此,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审美情趣,往往决定着形象思维的倾向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