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过对外界刺激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其中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更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形象,这就是情化想象法。
在文艺创作中,情感和想象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感情的激动可以唤起丰富的想象,而想象的驰骋又强化了原有的感情。创作者的形象思维过程就是将自己的爱与恨、快乐与悲哀等诸种情感融入具体事物和人物之中,对客观对象进行重新改造、组合,从而创造出崭新的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在这里,情感起着激活和强化的作用。因此,美国美学家鲍山葵说:想象的主要目的是情感的满足。例如严文井的散文《啊,你盼望的那个原野》中,作者望着一幅亲人的画像,触动了内心深藏着的思念之情,引发出心灵的由衷祭奠。他想着亲人临终时留下的一句不完整的话:
……那个花的原野,那个原野都是花……
……我终于在树林中找到了一片开阔地。这里有许多蘑菇,许多野花。一片宁静,一片幽香。这不就是你说的那个“花的原野”!
我想你早就想象过这样一个原野,而你白白盼望了一生,等待了一生。
我终于明白了你未说完的话的意思。
我颠三倒四地向你说了这么一大堆,你当然记得这是我的秉性难移。你在倾听,带着我熟悉的那个笑容。你从来不嫌我罗嗦。
不必再呼唤你的归来,你根本就没有离开,你就在我的身边,每朵花都可以作证明。
我放下了酒杯。
原谅我,我忘记了你是不会喝酒的。美好的感情,不靠酒来激发。我们的心很柔和,还要继续保持柔和。
你应该高兴,我们正在走向花的原野。
啊,你盼望的那个原野!
其实,那个花的原野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死者内心向往的一种美好、宁静的境界。作者的寻找也并非实地的找寻,而是精神的追求;怀念死者的感情寄托。因此,这花的原野完全是作者想象的产物,在这想象的境界里饱含痛惜、沉郁、思念、企盼、抚慰,虽然没有写泪水,但那深深怀恋之情仿佛浸透了整个心灵。作者的情感融化在想象之中,想象将情感表达得更浓郁、更深沉。这便是情化想象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艺术功能之所在。
运用情化想象法的基本前提是必须有真情感,爱之深,痛之切,喜从肺腑来,悲自心底出,才能以不可抑制的激情催动想象的翅膀凌空翱翔。否则,只是无病呻吟的胡思乱想。同时,又要善于将激情融入记忆中的形象表象,使其沿着感情发展的线索展开想象。只有这样,情感才能附着于形象,形象的重新改造和综合也才能有依循,既避免情感空泛无着,又防止想象中的形象漫无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