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有的、已知的材料推断、预测可能出现的、未知的事物,就是推测想象的方法。它常常用于细节描写中,使其更具体、真实、生动。
意大利影片《罗马十一点钟》的开头是这样的:
一天黎明,晨雾蒙蒙,第一个来排队应召的小姑娘,穿一件袖子非常短的衣服。妈妈送她,叮嘱她,她还是有些害怕。姑娘坐在那里,天快亮了,有个卖糖炒粟子的老头也坐在那里,两个人互相看了两个反复。看得出姑娘想买栗子吃,但又没有钱,没有马上去买。过了一会儿,姑娘从兜里掏出一个小角子,看了一下,下决心去买。卖糖炒栗子的老头儿先给她三个,后来又给她添了一个,姑娘脸上显得很高兴,拿着栗子就跑。因为跑得太快,不当心丢了一个,姑娘又返回拾起来……
可以肯定地说,影片中小姑娘这一连串的动作细节在生活中并未真实发生。这部影片根据真实事件编写拍成,原始材料中并没有这些具体内容。那么,影片编导者如何描写出这样细致、真实的细节来呢?这里借助了推测想象方法。作者已知的材料是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作为战败国陷入经济衰落、人民贫困的境地,下层平民更处于失业、饥饿之中。影片中一个企业招聘会计,几百人排队等候,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小姑娘来应召,衣服短,妈妈送,害怕,想吃栗子又没钱……都是根据特定的具体人物推测出来的。特别是拿出仅有的一个小角子买栗子的细节动作,完全是根据小姑娘的性格、心理和当时的具体环境推测想象出来的。因为多给一个,一时高兴,跑得快了,不小心丢了一个,又舍不得不要,于是又返回拾起来……一切都那么自然真实,符合小姑娘的心理逻辑。
推测想象在文学创作的具体描写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没有它,几乎无法展开丰富的描写。作家不可能亲身经厉和体验作品中人物的种种行为,因此,只能依靠推测想象。譬如写到某一人物杀人或自杀,作家不能也去杀人或自杀,就要依据特定人物的性格、心理、处境以及人物关系去推测想象他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可能产生的情感和动作,从而加以描绘。
运用推测想象必须熟悉生活、熟悉人物,把握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才能准确地推测出可能产生的语言和行为。离开了生活的规律,违背了性格的逻辑,推测想象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