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舞台上突如其来的意外变化,会使观众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大吃一惊。造成这种效果的技巧,叫作吃惊。它是唤起观众心灵震动,吸引观众兴趣的一种艺术手段,运用得当能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然而,只追求一时的感官刺激,或故作惊人之笔,造成一场虚惊,并不是真正的吃惊技法。要造成确有审美价值的吃惊,必须从生活的逻辑出发,从人物性格、情感的发展变化出发,在特定的戏剧情境中找到吃惊的内在依据。英国戏剧家韦尔特说过:“吃惊的效果不在于惊讶,而在于真理。事件的突然的出现给吃惊的力量,但它的合情合理才使它放出光芒。并且,请大家记住,真理在极大的程度上常常是叫人吃惊的。”(《独幕剧写作技巧》)
〔示例〕 (日)菊池宽:《父归》
剧中写一个抛妻舍子离家出走多年的父亲,在年老贫困之际又回到家中,遭到儿子断然拒绝抚养之后,又不得不流落街头。剧本开始是傍晚母亲备好晚饭迎接两个儿子和女儿归来共餐的情景。全家人经过大哥黑田贤一郎的多年艰苦奋斗现在生活总算渐渐好转了。这时,父亲突然归来了,全家人为之震惊。大哥面对父亲以激烈的言词倾诉自己蒙受的苦痛,责斥父亲不顾自己的责任,发泄对父亲的怨恨。最终,使父亲惭愧不堪,无地自容,被赶出了家门。
〔简析〕 父亲的归来对全家人来说是意外的、震惊的,然而,父亲飘泊在外,年老体衰,无家可归,只好重回故里是合乎生活逻辑的。儿子怨恨父亲不负责任,不尽养育子女的义务,是他多年痛苦的必然发泄,以至绝情绝义,赶走生身之父,确实令观众大吃一惊。然而,剧作家针对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堕落,提出了“不养育子女的父母,子女可以不承认他们是父母”的人生见解,却是具有哲学意义的。可见,这出戏里运用的两次吃惊技法,都是以特定的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作内在依据的,其中蕴含着一定的生活哲理。因此,在观众惊讶之余会产生对人生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