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为了更充分地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理想的追求,为使观众更好地体会和认识全剧的思想意义,剧作者往往采用预示未来的结尾方式,引导观众在看到舞台再现的生活之后,想象生活的未来发展,使人们对生活更充满勇气和信心。这不单纯是艺术技巧问题,而是需要剧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把握和认识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预示出未来的发展趋向,从而教育和鼓舞观众不断奋进,迎接未来。预示式结局也必须通过符合全剧整体构思的形象来实现,而不能依靠抽象的理念或者空洞的说教。
〔示例〕 曹禺:《日出》的结局
陈白露服毒自杀了。
临死前,她关上灯,屋内一片黑暗,但帘幕隙缝间透出一两道阳光颤动着。
很远,很远小工们隐约唱起了夯歌——唱的“轴号”。方达生走到窗前把幕帷又拉开,阳光射满了一屋子。这时小工们渐唱渐近,他们唱着:
日出东来,满天的大红!……
方达生迎着阳光由中门昂首走出去。
由外面射进来满屋的太阳,窗外一切都亮得耀眼。
砸夯的工人们高亢而洪壮地合唱着“轴号”:
日出东来,满天的大红!
要想吃饭,可得做工!……
沉重的石夯一下一下落在土里,那声音传到观众的耳里是一个大生命浩浩荡荡地向前推,向前进,洋洋溢溢地充塞了宇宙。
屋内渐渐暗淡,窗外更光明起来。
〔简析〕 陈白露在黑暗势力的包围中,对社会绝望了,对自己绝望了,她哀叹地自杀了,与自己的青春和美丽诀别了,完成了她的悲剧结局。但剧作家在痛苦中探索,在黑暗中追寻,他发现了光明之所在。因此,他在全剧结尾处设计了“日出”与工人形象结合在一起,预示着生活的真理,未来的前景:陈白露的生命被黑暗势力吞没了,但工人们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充满着强大的生命力;光明的未来属于高唱夯歌的劳动者!这里,剧作家以自己对光明的渴望,对未来的热烈追求和满腔激情预示人们:金八之流丑类遮挡不住生活的阳光,陈白露、翠喜等人的悲惨命运更激发人们抗争的勇气,工人们必将高唱夯歌砸碎旧世界,充满阳光的新世界必将到来。这一结局,给观众带来了生活的希望、鼓舞人们前进的勇气和信心。然而,这一结局技巧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不是硬给观众的抽象概念,而是以日出、夯歌、工人等具体形象的有机融合,使观众获得了形象的感受,情感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