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戏剧是在舞台上展现人物的现实行动的,剧中情节包含的一些“往事”成分,或人物的回忆、幻想和梦境往往是通过出场人物的台词向观众交代出来的。电影化结构却是将往事、回忆、幻想和梦境化为具体、直观的舞台场面,与人物的现实行动交融在一起。这原是电影的表现方法,移用到戏剧中来,故称电影化结构。这种结构打破了舞台时间、空间的局限,扩大了戏剧反映生活的领域,将过去、现在和未来、此地与彼地、现实与梦想、外部行为与内心幻觉等交织起来,反映人物生活命运、思想性格、心灵世界更丰富、更深刻。运用这种结构方式,一般常以表现人物心理历程为线索,展示人物心理活动发展的轨迹。这里应特别注意处理好人物的现实行动与回忆、梦境之间的转换。每次转换都必须符合人物的心理逻辑,做到必然而又自然。转换前后要交代清楚,不可混淆了二者的界限。全剧的转换不宜过于频繁、跳来跳去,否则不但会使观众眼花缭乱,也给舞台装置造成许多困难。
〔示例〕 (美)阿瑟·密勒:《推销员之死》
该剧采用了电影化的戏剧结构。剧中主人公威利·洛曼是纽约一家公司的推销员。他为老板苦干了三十六年,曾经凭着自己的才干和人像,替公司的商标闯出了路子,使老板大发其财。但现在他年老体衰、心力交瘁了,不能再为公司卖命了,老板却解雇了他。剧本从他被解雇时写起,写他处于绝望时刻,回忆他哥哥本告诫他“只有肯闯,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有的”成功秘诀,追悔自己跟随本到阿拉斯去闯天下;当他萌生自杀念头时,他面前浮现出本的幻影,他与本商讨起自杀的计划……威利又一次一次地回忆起他和好朋友查莱相处的往事,感到“在这世界上唯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卖得掉的东西。”……威利在回忆他与儿子比夫的关系时,他恨儿子不争气、不成材,他深感内疚:儿子的沉沦是自己的罪过。当比夫离家之前倾吐了对父亲的深情和谅解,威利感到莫大的慰藉,于是,他决定实行他的自杀计划:开车自杀可以换取两万元保险金,去帮助儿子比夫获得成功!
威利奋斗一生没能成功,最后自杀,死掉了。他的儿子能够成功吗?剧中没有直接表现,但从被高楼大厦团团围住的环境的暗示中,人们可以预感到这个世界不属于威利和比夫这样的人。
〔简析〕 此剧采用电影化结构,意在充分展示威利精神崩溃、处于绝境、决定自杀前的心理历程,准备自杀的现实行动与回忆、幻象中的兄弟、朋友、父子关系,加深了人物的内心冲突,促使这位干了一辈子推销员的威利,最后不得不“推销他自己”,用生命作为投资,换取两万元保险金!剧中通过威利的一生命运,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本质。这里,电影化的结构不是赶时髦、弄技巧,而是在决定人生选择的危机时刻,为了加深、加剧威利自杀前内心展开的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以加强这种人生控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