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写剧本,开始要对剧中人物、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作些介绍和说明,这类文字是剧情展开之前或剧情进行之中由剧作者叙述的,通称舞台说明。它是导演、演员和舞台工作人员进行二度再创作的提示和依据,也为读者准确理解剧本提供必要的线索。舞台说明文字可繁可简。繁者,细微处也作交代;简者,只列人物姓名,时间:“古代”或“当代”,地点:“城市”或“乡村”之类,其他概不介绍,全由读者在剧情中判断、理解和体会。说明文字如何写法,由戏剧题材和剧作者风格、习惯决定,并无规范要求。但一般情况下,还是作些必要的介绍和说明,有助于了解剧中人物和故事。
〔示例〕 老舍:《龙须沟》
剧中人物表:介绍了人物姓名,年龄,职业,基本性格和人物关系;时间:每幕每场之前都有具体交代;地点:龙须沟。较细致地介绍了老北京的这条“臭沟沿”,其中突出了脏、乱、破、臭,特别是每逢下雨过后更令人无法忍受,目的在于说明旧社会下层劳动人民聚居在这里所经受的苦难;布景:介绍龙须沟的一个典型小杂院里几户人家的情形:“北房是王家,门口摆着水缸和破木箱,一张长方桌放在从云彩缝里射出来的阳光下,上边晒着大包袱。王大妈正在生着焊活和作饭两用的小煤球炉子。东房,右边一间是丁家,屋顶上因为漏雨,盖着半领破苇席,用破砖压着,绳子栓着,檐下挂着一条旧车胎。门上挂着补了补钉的破红布门帘,门前除了一个火炉和几件破碎三轮车零件外,几乎是一无所有。左边一间是程家,门上挂着下半截已经脱落了的破竹帘子;窗户上糊着许多香烟画片;门前有一棵发育不全的小枣树,借着枣树搭起一个小小的喇叭花架子。架子下边,靠左上角有一座泥砌的柴灶。程娘子正在用捡来的柴棍儿烧火,蒸窝窝头,给疯子预备早饭。(这一带的劳动人民,大多数一天只吃两顿饭。)柴灶的后边是塌倒了的半截院墙墙角,从这里可以看见远处的房子,稀稀落落的电线杆子,和一片阴沉的天空。南边中间是这个小杂院的大门,又低又窄,出来进去总得低头。大门外是一条狭窄的小巷,对面有一所高大而破旧的房子,房角上高高地悬着一块金字招牌“当”。左边中间又是一段破墙,左下是赵老头儿所住的一间屋子,门关着,门前放着泥瓦匠所用的较大工具;一条长凳,一口倒放着的破缸,缸后堆着垃圾,碎砖头。娘子的香烟摊子,出卖的茶叶和零星物品,就暂借这些地方晒着。满院子横七竖八的绳子上,晒着各家的破衣破被。脚下全是湿泥,有的地方垫着炉灰、砖头或木板。房子的墙根墙角全发了霉,生了绿苔。天上的云并没有散开,乌云在移动着,太阳一阵露出来,又一阵藏进去。
……
〔简析〕 老舍的剧本舞台说明一般写得比较细致,但也并非面面俱到,无所不包。从《龙须沟》一剧中可以看到,剧作家突出描绘典型环境的特征,在龙须沟的总体环境和小杂院的具体环境中着力说明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贫困和苦难。在对于每户人家生括环境的介绍中,又尽力插述其各自的个性特征,使环境的共性与个性统一起来,构成了戏剧故事发生、发展的典型环境,为塑造典型人物提供了舞台。
舞台说明不一定都能再现在舞台上,如“脚下全是湿泥……房子的墙根墙角全发了霉,生了绿苔”之类的文字,很难在舞台上具体表现出来,但它能唤起导、表、舞美等人和读者真实的形象感受,使人们对剧中人物的生活有更具体、更深刻的体验。